> 教育经验 > 华夏这两字的意义

华夏这两字的意义

华夏这两字的意义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完整,56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疆域里。

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将天下分为两部分:华与夷。华者是指我族人员;夷者是指非我族人,这是华夷之辨的渊源。这也是最早的民族划分:华族与夷族。然而当历史进入夏商周后期、诸侯割据时期时,对于华族方国部落,华人自称“有夏”,夷人称我们是华人,我们自称是夏人,合称为华夏。主要是因为称呼的使用对象差异而产生的。古代华夏的鉴定严格以血统和礼义为基础,后来华夏则逐渐成为九州及汉民族的代称 ,黄帝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血亲始祖 。

在古代,华夏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也是我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聚集地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

华夏另一方面也指文化。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华康熙字典引传曰:华谓文德。这起源于尧帝,尧帝设诽谤木,今谓之华表,所谓诽谤,令民议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尧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这个思想被后世承继,经儒家发展,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国篇:养万民,兼利天下。所谓文德,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夏者,雅也。王引之曰:古者\"夏\"\"雅\"二字互通。雅者,康熙字典引注: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又康熙字典引朱注:雅,常也。君上的政令在于利民,这是正道,政亦为正,故而古代正政互通,既是利民之政,则其政令可为后世效法,因而通用万世,故而称之为常,即长久不变之意。既正又可为后世效法,称为雅,雅即夏,其意为行正道而致久远。能容万民、行万世,故而夏有五彩之美、兼天下之大。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