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名字的由来
淮海又称山南区域,因地处山水之南而得名。山即山东丘陵以南,水是指黄河至齐长城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山南
全境东濒黄海,西连中原,南达吴越,北接齐鲁。
地区历史
《太始记》云:皆以八月户时,“蚩尤氏乃据淮海之地以挡轩辕东进之路。而不敢显陈”,炎黄、蚩尤涿鹿之战即发生在徐州。
李巡注《尔雅》解州名云:“李巡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柳宗元《柳河东集》:海岱及淮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东海为师道所据也。
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之第十七说:“淮海虽故楚,无夫轻扬风。斋厨圣贤杂,无事时一盅。谁言大道远,正赖三杯通。时君不夕坐,衙门散刀弓。”诗中言道,徐州虽是故楚之地,但是这一带是斋厨与养生始祖彭铿的故国。西边楚地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是道家祖师老子故乡;蒙地(今河南商丘)有庄子梓里;北边鲁国孔子多次入楚至徐州地向老子问礼与学习大道;还有大汉朝王权建立者和大将、谋士们大多生长在这个地方。然而,当喝了三杯酒后,我性情并没有乱,才悟出扬州这个地方人文与学风,怎能与徐州相比呢?
清朝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张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他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二便四要(便于裁漕督、便于练兵;“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兴学”)。张謇一生经营实业、出资办学,在徐州设省和将陇海铁路延长至南通、崇明,是他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
设省,用张謇的话来说,是“变散地为要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的相对落后局面,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
1931年张我华等提交给中政会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民国省制问题设计委员会胡焕庸(地理学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面积66872平方公里。
1948-1949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区域爆发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许多行政区划专家都认为,根据地理交通、人文风俗、经济联系、城市发展等因素,应该建立“淮海省”,实现淮海地区的腾飞,实现东部的共同繁荣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推动中西部开发。
地理位置
淮海区域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东部地区的交汇处,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和开发,中西部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淮海经济振兴繁荣、起到带动辐射的作用。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径。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国段就是陇海兰新铁路——它是我国最长的交通干线——更重要的是,它横贯中国东部、中部、部,沟通三大经济带,必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沿线区域(“陇海兰新经济带”)共有五大中心城市: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淮海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最东端,它应当较为发达,但是由于它属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历史上的兵荒战乱、黄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涝旱自然灾害、沿海地段的盐碱地、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使得淮海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成了东部的欠发达地区。而淮海又因欠发达,无法发挥它应具备向中西部的辐射作用和在陇海兰新经济带中的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