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的原因有哪些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的原因有哪些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的原因有哪些

周平王东迁时,晋国郑国为护翼王室做出了贡献,不久晋国内乱,发生曲沃代翼,自顾不暇。郑国国君之前已有安排,先迁民众于洛水东部,献出的十座城邑给周王,并一直护卫在侧,随后郑桓公陪幽王死节,儿子武公护平王有功,一时功盖诸侯,成为周王的心腹重臣,郑国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随着接班人的更替,武公儿子庄公在位,平王渐渐疏远郑国,由此中央与地方的代表发生了不愉快,到了周桓王时,周郑交恶发生战争,郑国强势打败周王,大将祝聃阵前射箭射中周王,就是射王中肩故事。

郑国与周王的交锋虽然占了上风,却把天下共主的遮羞布扯下,让周王室威严无存,之后的春秋时代,本是小国的郑国就尝到共主无力带来的种种恶果,尤其在南方蛮夷楚国兴起时,更成了中原诸侯国与楚国角力斗争的跳板,搞得战火连天,左右不是人。本题说的是春秋王霸之一的晋文公回国当上国君后的事。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多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国君,结为秦晋之好。为报恩报仇,重耳以流亡时得罪他为由,联合秦国出兵,准备灭亡郑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刚好处于周王都和秦国的东边,晋国的南边,楚国的北边,宋国的西边,是中原与西部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晋文公这次出兵,除了私仇,更有为晋国和中原诸国谋利的一面,打算拿下郑国,以遏制南边楚国,兼压西边秦国。当时,秦国国力所限,东出的态势不明显,力度也不够,但从战略层面看,是可以预计到的。这也是浊之武能够说服秦穆公的背景,国家利益使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郑国很慌乱,郑伯求贤问计,找到了烛地的贤人叫武的,人称烛之武,是一位老者,在多番请教后,烛之武同意面见秦穆公,向他陈说利害请他退兵。而秦穆公,表面帮助姻亲之国,其实也无时不在谋求国家利益,从他先助重耳的弟弟晋惠公,再到重耳的侄子怀公,所思所想全是秦国的大利,并不是考虑到晋国的生死存亡,都是打着大义的旗号运子筹谋。他本来想在灭亡郑国的过程获得好处,比如秦国东出的跳板等,经烛之武分析后才发觉困难重重,难度极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烛之武与秦伯会面,单刀直入抓住秦穆公的战略弱点,指出郑国灭亡,晋国大得利,秦国近于无利可图“邻之厚,君之薄也”,地理使然;又说若是保存郑国,郑国作为秦国的小弟盟友之类,对秦国实有大利。这在实力还没强到东出的秦国来说,烛之武的说法极具煽动性,秦穆公权衡后,果断听从了,不但自己背盟撤围,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率兵守卫郑国,不让晋国灭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