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者古文意思
文言文中的“行者”,读作xíngzhě,有以下两义:
一是指出走、出行的人。例如: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行者甚众,岂唯刑臣!”——要逃走的人很多,岂只我一人受刑!“
2、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身强力壮的男人没见过兵器,在路上的遗失物品没有人捡,出门远行的人不用准备干粮。
3、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没有出走的人,没有办法谋求将来的事业。
二是佛教语。指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泛指修行佛道之人,在《西游记》中是孙悟空的别名。例如:
1、《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
2、 《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原来长者有两个行者在身边伏事。”
3、《西游记》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木叉即引行者至潮音洞口,又见善财童子作礼道:“大圣何来?”行者道:“有事要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