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祭拜孔子

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祭拜孔子

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祭拜孔子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师的价值观不一样,教授的内容和重点就有差别。

授业就是对于\"业\"的精通,匠者,只问耕耘也。

解惑就是传道+授业都精通。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孔子把一个人生大问题浓缩到了一个字上,便是\"道+业\"精通的表现,把事物探索到本末、根源,才有正确的解。

孔子是民办学校第一人。

孔子是开创\"天地人\"之道的人,提出\"君子之道\"、\"尽人事以听天命\"、\"有教无类\"……。

何谓君子?

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是:弘\"天地人\"之道的人 ,能做到\"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人。

君:古代译为最高统治者,《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曾参在《大学》里把一个普通人到平天下的君子的进化过程和逻辑关系写得很清楚了。简单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被孔子称为\"小人\",\"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君子思想行为是立在了\"小人\"之上的,其本质等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

因为人性相同,君子通过修身看透人性,看透人类社会的本末,通过人性能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能知道人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能知道做事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干什么,他可以推演出来。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什么是\"五十而知天命\"呢?

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础是\"不惑\",是极致的\"尽人事\"。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称为\"尽人事\",极致的\"尽人事\"、论\"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为\"尽人事\"的明灯,他们相辅相成。而当这一切都极致以后,还不能得完美结果,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这就是天命产生的原因。天命承担了尽人事后而不得完美结果的责任,他是事物完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内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种安排。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基础。

当一个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常常会引发灾难。

像霸王项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万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是个极大的数字。又如诸葛亮、司马懿对垒,故事的背后是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而我们呢,日夜研究他们的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背后的人间惨剧被所谓的\"成功代价\"一笔带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灵魂缺失、丧失人性的行为。这是孔子反对战争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将功成的辉煌,而是万骨枯的人间地狱。

子路问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那怎么行,要先问过父亲、兄长才行。冉求问: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应立即实践。他两问问题的时候公西华都在旁边,公西华就问老师:他两问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让他问父兄,以求减少行为过失。冉求优柔,做事不果断,于是要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去做。

孔子透过人性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想办法帮别人在行为上弥补缺陷,而不是奴役、掠夺。这是儒家\"德、仁\"由来的原因,是曾参\"止于至善\"的原因,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因。

当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爱人,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