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知己莫如彼什么意思

知己莫如彼什么意思

知己莫如彼什么意思

破题关键在于,题主对“知己”这个词的理解太机械了。没错,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确实是“了解自己”的意思,而且在古人说这个词的时候,很多情况下也是“了解自己”的字面意思。但是,在更多时候,“知己”这词有更高层面的意思——了解/认可价值。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人们不认可我的价值,但我却不因此而心生怨恨。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别担心没人了解你的价值,你自己要首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颜回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子路说:“有智慧的人让人了解/认可自己的价值,有德行的人使人尊重自己。”子贡说:“有智慧的人了解/认/可别人的价值,有德行的人尊重别人。”颜回说:“有智慧的人了解/认可自己的价值,有德行的人尊重自己。”从这个层面理解“知己”二字,才能体现出《论语》中这一段的思想性。然后我们回过来看看“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是怎么说的——“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所以,“士为知己者死”这种情怀并非什么义气,更非什么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是遵循了一个很基本的需求理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如果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是贫瘠,那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就越是单一的。在先秦时期,君主认可臣子的通行做法,就是“礼遇”二字。所以我们有“礼贤下士”一词,魏公子无忌,亲自驾车,虚左位以迎侯嬴;燕昭王以礼遇郭隗的宣传效应,招致天下之士;太子丹又是杀马又是剁手,拼命讨好荆轲;曹操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还赠袍赠马,厚待关羽。这是现代公司管理里面说的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不,在古代中国,君主的这种做法是有作秀性质的,一方面展示自己礼贤下士,但更重要的是,让“士”在社会公众面前获得荣誉感,这是一种承认对方价值的行为模式。君主通过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确实能够让物质、文化生活都不丰富的“士”获得极大满足感,可以说,人生的终极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么,在那个生存条件十分艰苦的时代,苟且偷生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以众人遇我,以众人报之,以国士遇我,以国士报之。”你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就用生命来报答你。

于是有了专诸舍身刺吴王僚,豫让舍身刺赵襄子,聂政舍身刺侠累,荆轲舍身刺秦王,侯嬴自杀以成全魏公子无忌“能得士”的名声。这些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例子,都有3个共同点:一,士受到了主上超出本分的礼遇;二,士在赴死时已对生死看得很轻(比如本来就是社会底层穷苦人:专诸、聂振、荆轲、侯嬴;比如已经跌入了人生低谷:豫让;比如已经了无牵挂:聂政;比如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人:侯嬴);三、“士”除了舍身以外,没有更好的报答手段。最后,举个例子,分析一下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心态。柱厉叔与莒敖公柱厉叔是莒敖公的臣子,但却得不到莒敖公的重视。柱厉叔认为老板“不知己”,于是辞职跑到海岛上隐居去了。后来莒敖公落败,柱厉叔毅然赴难,为其而死。柱厉叔的朋友就劝他,你不是怨恨他“不知己”吗?干嘛还为“不知己”者而死?柱厉叔说,这样更能证明他确实“不知己”。这是什么逻辑?其实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有价值,老板觉得我没价值,于是我不为你干活以示抗议。但是,我最后要通过为你而死,证明我的价值,同时证明:是你不识货。看见没,

士为人而死,不在于那个人知不知己,而在于,这是否能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