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全文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宇宙学说,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张衡所著的《浑天仪注》中。以下是全文:
天者,包地而覆载之也。地者,犹壳之裹黄也。天圆而地方。天表里有水,而人居其一焉。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故天为阳,地为阴,阳者浮而阴者沉也。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天有三辰,地有三州。天有九列,地有九县。天有十日,地有十州。天有十干,地有十二支。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国。天有三百六十五日,地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天有十二岁,地有三千六百岁。天有三百六十五日,地有四千三百二十岁。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地有一万二千五百里。天有十二岁,地有四千六百万岁。
这一学说认为,天是一个巨大的圆盘,包裹着地球,并悬浮在空中。天有九野,即九个方向,对应着九州,即九个大州。地也有九州,每个州对应着一个方向。天有三辰,即三个星辰,对应着地的三个州。天有九列,即九排星辰,对应着地的九县。天有十干,即十条星辰的排列,对应着地的十二支。天有十二次,即十二个星座,对应着地的十二国。此外,还有天有三百六十五日,地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天有十二岁,地有四千六百万岁等说法。
这一学说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