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花谷雨花的典故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代表着寒潮的结束、夏日的邻近。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指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的三候分别为:“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牡丹与武则天
“国色天香绝世姿,开逢谷雨得春迟”,谷雨节气的第一候花信风就是牡丹,谷雨前后正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是花卉中唯一一种以节气命名的花。
民谚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牡丹雍容华贵,富贵端庄,自古以来被国人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历来是繁荣、吉祥、富贵的象徵。观赏牡丹最有名的地方是洛阳。在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
有一年冬天武则天带着妃嫔、宫女到上苑饮酒赏雪。突然异想天开,命令百花齐放,因惧怕武则天,百花第二天都开放了,唯独牡丹迟迟未开,武则天一怒之下,就把牡丹从长安贬到了洛阳,不料牡丹在洛阳花开更艳,才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有史学家认为这个传说并不符合实际。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源于武则天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写的《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意思是:(我)明天早晨要游览上苑,火速告诉花神,所有的花必须连夜开放,绝不能等到明天早风吹来之时。
但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就已在洛阳称帝,宣布改唐为周,改东都为神都,因此写此诗时她在洛阳,并不在长安。
据《唐诗纪事》记载:“卿相诈称发花,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意思是,有大臣们诈称上苑花开,请武则天观赏,图谋发难。武则天心中起疑,一边暗中周密布置,一边宣诏作了此诗。次日一看,苑中百花果然盛开,大臣皆惊,以为这是天意,便臣服于武则天。事实上,这是武则天用智谋制止了一场政变。《全唐诗》的编者对此诗的注解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谷雨时节的花信风第二候是荼蘼,三候是楝花,《荆楚岁时记》说:“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始梅花,终楝花”,表明楝花开罢,整个春天的花事也就结束了。
牡丹花又名谷雨花,兼有色、香、韵、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