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一首诗了解一个人

一首诗了解一个人

一首诗了解一个人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因为太出名了,所以不觉得新鲜。而这首《北青萝》,就像锦绣堆里的一枝小清新,籍籍无名而独特。

1、同大多数天才诗人一样,李商隐的人生,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充满了坎坷。一生仕途不顺,少年丧父,壮年丧妻,刚要得到上级重用就死了母亲要守孝三年,35岁才生了儿子,儿子10岁的时候李商隐自己就死掉了,让儿子也成了少年丧父。

很悲催是不是?但是痛苦犹如催化剂,让他短短一生迸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北青萝应该是李商隐后期作品。

妻子去世后,李商隐前往四川担任幕僚,在那里生活了四年,曾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受佛理影响颇深,甚至考虑过出家为僧。这首诗就是写去拜访一位僧人的所见所感。

开头两句甚为平淡,但平淡中可见功力。夕阳西下,诗人要去山间的一个小茅屋拜访一位僧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了,短短十个字,比起英语中的5W( what、where、when、who、why)要简练多了。

其中,崦,念yan,即“崦嵫(zī)山”,指太阳落山之地。

2、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颇有几分寻隐者不遇的感觉。

场景必然是秋天,天色阴阴,云脚低垂,秋风落叶,不见来人,突出的一个词就是萧瑟,伴随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不平静,自然是心有所想,想的是仕途还是早逝的妻子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诗人,包括李商隐,最大的本事就是由情写景,由景抒情,花儿开了,月儿落了都能触动他们的内心。

有赖于这个迎风流泪、见月伤心的群体,他们的感悟一定程度契合了我们某一时刻的感想,才让我们对这些诗句念念不忘。

春季踏青,吹面不寒杨柳风,夏天赏花,满架蔷薇一院香,秋来玩月,八月十五都会念叨一句海上生明月,冬去有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在那一刻,只有那些凝练优美的句子才能表达我们的想法,这也是文学的魅力。

而李商隐,就是善写诗歌之美的佼佼者,尤其是朦胧美。除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能看明白,其他的锦瑟、无题等,诗句美的不得了,可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像爱情诗,也像咏物抒怀,就是让你看不懂。

3、但是我喜欢李商隐,不只是他的文学魅力。

为了做对比,我们请出另外一位有名的诗人,元稹,这位大哥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怀念死去的老婆。但可笑的是,元稹本人一生都在寻花问柳,跟他的好哥们儿白居易一起,捧名妓、纳小妾,完全没闲着。

而元稹妻子韦丛生前一直过苦日子,“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吃野菜,烧落叶,请注意,韦丛原是高官之女,嫁了元稹就这样的条件。

这也就算了,老婆死后还要吹嘘自己“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从花丛里经过都懒得回头看,说得好听,好像后来多次再婚,采路边野花的人不是他一样。

大哥真会演,完全是奥斯卡小金人的演技。

李商隐不一样。他跟元稹一样娶了白富美王氏做老婆,一样感情很好,一样生活艰难。不一样的是,李商隐不背着老婆搞外遇,王氏死后,他本人痛苦不能自己,一生没有再婚。

最主要的是,李商隐的岳父跟他的恩师当时分属“牛李之争”的两个阵营,这也是李商隐不得重用的一个原因。可尽管这样,他没有归咎于妻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其缠绵,“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何等沉痛,完全秒杀元稹。

了解了这些,再读“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独对孤,闲适而孤寂,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像才能放下白日里的沉重和不平静。我们似乎可以了解诗人为什么要访孤僧,为什么会从佛理中求得一丝慰藉和解脱。

有的地方解释“一枝藤”是一枝青色的藤,简直要笑掉大牙。闲倚一枝藤指拄杖,毕竟这时诗人也40多岁了,要爬山,拄杖也无可厚非。

4、精彩在最后一句,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里,人也是一粒微尘,何必执着与爱恨。

有道理。

红尘万丈厮杀,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我们的全部,可是换个角度呢?

最近很火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吞食者》《白垩纪往事》等短篇小说中,为我们设想了蚂蚁、人类、恐龙这三个物种的纠葛。蚂蚁的大千世界,对人类而言只是一个小小一角,被人类随便挖起而废弃;对恐龙来说,人是不怎么可口的食物,人类辛苦建造的家园地球只是恐龙们的一个临时加油站而已;而对茫茫宇宙而言,恐龙也同样困惑,不知何以为家——都是一粒微尘。

但是未免悲观。

对于李商隐而言,与世外高僧的交流可以让他暂时忘掉四十年来的坎坷。

对于年轻人而言,安慰自己一下就好了,明天太阳升起照样要奋斗——微尘也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该爱要爱,该恨还要恨。

顺境时,不要忘了低头看路,失意时,大可不必失态人前,成不了李商隐,我们可以做自己。

但是,这句诗太美,装高深、显摆之必备利器,表示自己不care某事,完全可以说,吾宁爱与憎,瞬间提高逼格。

5、每个人有他独特的经历,别人无法体验,只能粗浅体会,通过这首诗,我们对李商隐的一生虽然只能窥一斑而已,但是这个人,却不再面目模糊。

有才,深情,美到极致,飘忽不定,像极了传说中的“魅”,受“诗鬼”李贺启发,我称李商隐为“诗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