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都产生于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老夫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其“仁”学的基础上,孔子从仁学出发,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外在形式的美与内在道德的善结结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道家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其真正的代表者则是庄子。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早把审美心理特征提高到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高度的学派。
后世受两家学派的影响,对工艺美的坚持,形成了两种不同趣味的审美境界:一种是追求没有雕琢痕迹、浑然天成的工巧性;另一种是追求极尽雕镂藻绘之能事的工巧性。这两种境界也成为后世衡量工艺品价值的两个重要标准。
道家的思想渗透到工艺设计中,则形成了提倡素朴质真、自然之美的工艺设计观。道家讲“道法自然”,在工艺设计中强调人、物与自然的融合,比如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上,追求“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大巧若拙”“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在工 艺设计中表现为崇尚天趣,强调工艺的天然去雕饰,强调返璞归真、无装饰的素朴古拙之美。逐渐形成追求没有雕琢痕迹、浑然天成的工巧性;
儒家尊崇的“文质彬彬”的审美思想渗透到工艺设计中,则形成了强调实用(质)和 审美(文)相统一,强调中庸、和谐之美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受贵族追求华丽精美的审美趣味的影响,设计风格日益精致繁琐。逐渐形成追求极尽雕镂藻绘之能事的工巧性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