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实行王道后的理想社会是什么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后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近于乌托邦似的理想社会:每家有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周种植着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有丝绵袄穿。有时间和功夫养殖鸡狗猪等家畜,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吃肉。如有一百亩田地,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之家都能吃得饱饭。然后再兴办各级学校,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去教育引导他们,这样,须发花白之人因有人代劳而不至于在路上负重行走。老年人个个穿丝绵、吃肉,一般人也有吃有穿,这样,就是王道的天下了。
在孟子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安居乐业,有情有义,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孟子认为这是可以通过仁政来实现的。
孟子的理想社会,既是他对尧、舜、禹、汤、文、武王朝的美好设想,也是他对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以及《礼记·礼运》“大同”社会的发挥。老子也曾怀着美好的向往,温馨地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虽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孟子主张仁政,但是就反对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民风淳厚这些要求来看,孟子的王道社会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是相通的。
《礼记·礼运》也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过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对它也有着美好的描述。孟子等人所描绘的这种理想社会,不断成为后人追求的目标。从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和《礼运》的大同社会,到孟子的王道社会,都体现了炎黄子孙对理想社会的孜孜以求,体现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