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企业编制是什么意思
企业实行的是合同制管理,国企央企都是一样的,按照《劳动合同法》规范双方的权责和义务。包括国企央企的领导、中层干部和一般职工,其管理模式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出现国企有企业“编制”的概念,出于两种现象:一种是国企管理人员和长期合同工,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工作年限超过10年,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国企里面的老职工,都符合这一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的解释。另一种现象,就是国企的用工模式,基本上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管理人员和老职工虽然取消了编制使用,但却还是按照编制管理给予保障,依然是“铁饭碗”,没有特殊原因,不会被开除辞退,而新进人员,则是严格按照合同管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类似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内编外”的区别,出现“企业编制”的误会,也是在所难免。
最近由非著名编剧李某曝光的“国航监督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国航在声明和与乘客的沟通中,明确表示,该“监督员”牛某,就是国航的“正式职工”,也就是大家理解的“有编制的人”,虽然已经明确诊断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并且因病在“海陆空”多次闹事,并被公安机关做出过“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已经不适合从事航空方面的工作。但该人是正式职工,是有编人员,国航虽然有心,却没有能力开除辞退,只能养着等退休。正式职工应该享受的待遇一样不少,包括乘机有优惠。而乘务人员显然也知道其精神状况和工作现状,明知道其行为属于越权、违规,也是只能看着,不敢主动处理,眼睁睁看着乘客的权益被侵犯,自己宁可失职,不也敢去惹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监督员”。这也是临时工、合同工,在面对正式职工的“自卑心理”,自己做得再好,再有权,还是不及正式职工的。
国企的新入职人员,除管理阶层和领导以外,基本上都是以合同工、劳务派遣工等形式进行管理,以工作绩效赚取收入,靠个人能力获得发展的机会,即使干的再好,如果出现不适宜从事本职工作的情形,都会被毫不留情地辞退。而牛某这样的老职工却没有类似的担忧,这在国企央企,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也是大家心知肚明国企成本居高不下,包袱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改革需要魄力,市场经济也需要时间才能完善,企业有企业的发展规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