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儒道关于礼的对比

儒道关于礼的对比

儒道关于礼的对比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才提倡道德。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才提倡仁。世人因失去了仁,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才用礼数去约束世人。那么当需要用礼数去约束世人时,无疑此时已经是道家眼里的“乱世”。

此句与儒家片面强调仁义礼智信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来辩证“礼”,而且也有层次了许多。从这点来看道家对待“礼”与儒家对待“礼”的观点并不冲突。只不过道家是由自身出发,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试问如果人人都修成圣人,这些礼数还有何意义?无非是形式而已。但人人都是修成圣人,这可能吗?

而儒家则是以教化世人为出发点,孔子当年面对着一个礼乐崩坏的世道,如何能够切实可行的实现自身的政治理念。我想孔子是想通过“礼”来自下而上的推动,最终达成“大治天下”。相比道家的期望人人靠自身修炼无疑见效快多了。老子的理念很有道理,但是毫无可行性。这也难怪后世帝王会多选儒家。

记得以前看论语,有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看过很多注解,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字面上来看就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但是很多大儒就是不愿意承认。想想也是,一国统治者总不可能对大家说“别问为啥,就按我说的做,我就是对的。”起码口头上不能这么说。但是换位思考,在孔子面对那样一种形势下,有时间去一点一点教世人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义吗?以礼数约束世人,恢复社会秩序。应该是当时见效最快也是最可行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