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苏州五十三孔桥的由来

苏州五十三孔桥的由来

苏州五十三孔桥的由来

五十三孔桥在苏州又称为宝带桥。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是驰名中外的53孔石拱桥。

隋大业六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沂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著西北风行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桥建成后,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则徐主持维修过一次〉。1956年9月,在古桥西侧,又新建一座与它平行的公路桥。这样,不仅减轻宝带桥负荷,还为游客从侧面欣赏古桥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