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报仇的言论
对于杀父的仇人,做儿子的必须与他拼个死活,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
孔子说:“睡在草垫子上,枕着盾牌,不担任公职,时刻以报仇雪恨为念,决心不和仇人并存于世。不论到什么地方,武器都不离身。即令是在市上或公门碰到了,拔出武器就和他拚命。”
子夏又问:“请问对杀害亲兄弟的仇人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不和仇人在同一国家担任公职。如果是奉君命出使而和仇人相遇,应当以君命为重,暂不与之决斗。”
子夏又问:“请问对杀害堂兄弟的仇人该怎么办?”
孔子说:“报仇的时候,自己不可带头。要让死者的子弟带头,自己手执武器随后协助。”
也许有人会疑惑:怎么一定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会如此主张复仇吗?不是讲“怨怨相报何时了”吗?这是佛教的思想。在儒家的义理中,复仇涉及到儒家修养的基础问题——孝道。
如果父母被人杀死,自己无动于衷的话,说明此人对父母的爱戴,并不是十分深切。而且古人讲父母就是子女的天,注疏曰:“彼杀己父,是杀己之天,故必报杀之,不可与共处于天下也。”
汉及其以前,若有父母及兄弟之仇,则可执兵而报之,律法不责也。概因礼必达乎天地之道,顺乎人情之理。故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杀人者,即得仇家子弟来报仇,亦是天理得昭。故杀人者之兄弟、子弟不可再去寻仇。云:“怨怨而报何时了?”必是不知天地,人情之义。
但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父母之仇,是父母无故被人所害,而不是父母做恶事后,罪有所得之死。古人复仇,是非常讲究义理的。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而汉代所注重的学问,首推《春秋公羊传》。
所以,你今天是否才了解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竟然是孔子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