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祭祀礼仪等级

祭祀礼仪等级

祭祀礼仪等级

周公辅助成王时期,“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霤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汉书·郊祀志》)为后世奠定了国家祭祀的基础。《周礼》记载,国家机构分设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中以大宗伯为长官,主要是掌理祭祀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而小宗伯负责建立国家祭祀的神位,在王宫右侧建社稷,左侧建宗庙,是为“左祖右社”,并于都城的四郊祭祀五帝。这便是国家祭祀管理的机构的起源。

秦置奉常一职,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属九卿之首,一般不参加行政事务。通常情况下,太常下太史的属官“掌故”,听取儒士的建议,再根据历史“故事”来制订国家祭祀制度,掌故上报由皇帝定夺可否。

汉时,“定天地之大礼,郊见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皆毕陈,各有位馔,祭祀备具”“冬至祠泰一,夏至祠地祇,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皇帝)亲郊拜”。(《汉书·郊祀志》)宗庙祭祀亦是用大牢,即一头上好的牛。汉以后,战乱导致国家分裂,各朝大多都有自己的祭祀活动,等级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作为朝廷祭祀大祀,皆以牢(牛)为牺牲,只是数量上有多有少。

唐代的国家祭祀等级分明,制度严格。祭祀分为三等,大祀: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之帝、后。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社、马步,州县之社稷、释奠。皇帝亲祠者有二十四。在管理机构上,设置太常寺,包括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高宗李治即位后,改治礼郎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662年),改太常寺为奉常寺。武后光宅元年(684年),又改奉常寺为司常寺。

宋代国家祭祀承袭唐制亦分三等,其官员卿、少卿、寺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管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与丞参辅助管理。祭祀时,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初献用卿,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如果礼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祀、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另有光禄寺也参与祭祀,设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储备而谨其出纳之政。少卿与丞辅助。凡祭祀,提供一切必需品,并检查礼器、祭品、牲牢等是否完备整洁。

宋代每年大祀活动较唐代增加,多达三十次: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明堂,冬至圜丘祭昊天上帝,正月上辛又祀感生帝,四立及土王日祀五方帝,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东西太一,腊日大蜡祭百神,夏至祭皇地祇,孟冬祭神州地祇,四孟、季冬荐享太庙、后庙,春秋二仲及腊日祭太社、太稷,二仲九宫贵神。

中祀有九次:仲春祭五龙,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亥日享先农,季春巳日享先蚕,立夏后申日祀雨师,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

小祀有九次:仲春祀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季夏土王日祀中霤,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秋分享寿星,立冬后亥日祠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孟冬祭司寒。

另外规定诸州奉祀,五郊迎气日祭岳、镇、海、渎,春秋二仲享先代帝王及周六庙,如同中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如同小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