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苏轼杜甫两首诗评论

苏轼杜甫两首诗评论

苏轼杜甫两首诗评论

同一个题目,杜甫苏轼各有一首诗流传下来,苏轼在一篇文章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以下用苏轼口吻):晚唐诗人司空图自己评价自己的诗,觉得很有韵味,属于意在言外,而言外有韵,回味悠长,不是对生活有深切体会的人是无法明白其中诗意的,比如他有两句诗这样写道:棋声花外静,幡影石坛高(幡,指佛家用的旗帜、幡帜)。后来我(指苏轼)有一次去五老峰游玩,大概午后的时间,我走进了白鹤院,只见寺院里面“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才明白了司空图这句诗中的意境,也才明白了这两句诗的高明之处。但我(指苏轼)还是隐隐觉得他的诗句有一些“寒俭的僧态”,后来又读到杜甫的诗句,“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才明白了才力的高健,还是要看天赋的,司空图之才力则去子美远矣。

这段话出自《苏文忠公文集》,原文里面还夹杂着许多其他的诗句和议论,这里只将与本文有关的段落进行翻译。

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许多诗歌,需要读者有深切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体会之后,才能懂得其中的境味。但是普通的诗人和超级巨星般的诗人,在才华、笔力、技巧以及境界这几个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比如晚唐诗人司空图这两句,“棋声花外静,幡影石坛高”,表现了深山庙宇中极其幽静的午后,没有寺僧的踪影,只能听到从花圃那边传来的棋声。的确是极幽静的境界,但除此之外便没有更深层次的韵味了,你不知道诗人此刻是怎样的情绪状态,也不知该用怎样的思想感情来解读它(好像晚唐苦吟派诗人都挺擅长写这类不见情感但词句工巧的诗歌的)。而后面引用的杜甫这两句,“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则有不同,我们且来看一看这首杜诗究竟高明在那些地方。

倦夜

唐代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初秋,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这场战乱好像开启了大唐王朝的乱世序幕一样,从那以后,叛乱和割据一场接着一场,此起彼伏,就连原先归顺大唐王朝的友好邻邦们也开始不断侵扰,这不,西南的吐蕃看着江河日下的大唐也不禁蠢蠢欲动,最终还是操戈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