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为何沉默
时年47岁的杜甫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只能离开洛阳赶往华州。
他一路历经新安、石壕、潼关,目睹了造反胡人的屠杀焚掠,目睹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只能化悲愤为文思,写诗记录如此场景,《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在暮色苍茫中,他向石壕村里的一户人家借宿,没想到官吏突然半夜来抓人,便成就了这首经典的史诗。
杜甫遭遇了一个两难命题。
一方面,他明白补充军队的紧迫,另一方面,他又无比同情无辜的老百姓。当忧国和忧民有了冲突时,该何去何从?
杜甫纠结不堪,无奈失语。他只能以沉默和“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诗句表达沉重的同情和恻隐。
在诗中,他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感,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写成了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