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语言凝练的诗歌和解析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要求比较严格的一种文学形式。要认真“炼字、炼句”,下苦功锤炼语言,使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有相当的表现力,使其在形象的塑造上拟态传神、绘形着色。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以镭的开采比喻诗歌语言的提炼,他写道:“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一个字,用得恰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宋代王安石的那首著名的七绝《泊船瓜州》,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是经多次反复锤炼,才改定的,至今为人传诵,成为“炼字”的典范。唐代大诗人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他的诗歌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誉。他的《送蔡希鲁都尉》诗中有“身轻一鸟过”,“过”字给人一闪而去的感觉,与下句“枪急万人呼”正好相应。对比之下,若用“疾”字太露,“下”字太笨,“起”“落”二字只写出了鸟的状态,没有流动的感觉,又太死。只有“过”字恰如其分。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