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皇帝总是把都城定在长安开封洛阳等地方
一个政权的国都,绝对是一个大事。从军事、政治还是经济等因素上,会一再考虑对比。而长安、开封、洛阳等地,在各个因素中都占据优势,所以才会被选择做为都城。
水、粮、人
长安附近有八条河流,被称为“八水绕长安”,其中包括泾河和渭河,成语泾渭分明也是从这里来的。洛阳周围有伊水、洛水,开封更是临近黄河。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周围大都有大江大河,南京也是如此。在古代,靠近水源,便意味着饮用水和灌溉农田的水都是充足的,那么粮食的产量便有保证了。只有有足够的粮食,才能养得起足够的人,从而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有水流的地方,一般漕运兴盛,意味着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古时的城市还有护城河,有河流的地方,也便于把水引到护城河,起到了保卫的作用。纵观文明的发展,大都是在河流周围才产生了灿烂的文明。所以,黄河才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接下来当权者首先想到的便是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了。长安“四塞之地,阻山带河”,对于军事防御来说自然是极为理想的。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开封虽然无险可守,但是漕运发达,可以把南方的粮食很便利地运进来。只不过,当年黄河已是地上河,相对比于长安、洛阳,开封作为国都并不理想。
政权的力量组成
一个政权的产生,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代表了一个集团的利益。比如唐朝是出身关陇的李氏建立,在开国初期,为了获得关陇世家的支持,自然便是把国都定在了长安。后来皇权稳固之后,洛阳便也一度成为唐朝的国都,这其实是朝堂上力量角力的反射。当年朱元璋得到天下,代表的淮西集团的利益,自然选择了南京作为国都。后来朱棣登基,他的根基在北京,于是便定北京为国都,南京作为陪都。当年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只是大臣们的家族以及根基都在开封,自然便不同意,最终赵匡胤也没能如愿。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地理位置等因素外,朝堂上力量的角逐,也是影响国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一些玄妙的因素
这个因素就比较玄妙了,但几乎每个朝代的皇帝却是对此深信不疑。刘邦当年居住的地方,被范增说有五彩之气。同样的,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地方,在古代是被认为有龙脉和龙气的。古人认为,龙脉大、龙气旺的地方,建立国都才会长久。南京虽然虎踞龙盘,但当年被秦始皇截断龙脉,此后定都在那里的政权都不长远。这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绝难忍受的,谁不想着传上千秋万代?所以这个因素是最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对帝王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城市常被作为国都。说到底是因为水,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有水便代表着繁荣,代表着其他一切。除此之外,地理位置、山川形势以及玄之又玄的龙脉、龙气等因素,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而长安、洛阳等地,在这几方面占据着大量优势,历史上的皇帝自然便把它们选作都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