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不思进取的事例
刘禅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乐不思蜀\"这个故事了。《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曾记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景耀六年(263),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实际上也就是将刘禅囚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存在谋反之心,故意在宴会上安排了蜀国歌舞,想看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可刘禅看了表演无动于衷,甚至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种话。因而被后世人们广为诟病,认为刘禅昏庸无道,毫无尊严。
最后,刘禅被认为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原因还在于,他的\"无所作为\"。在刘禅在位的四十余年间,他似乎都没有建立什么功绩。可依照当时情况看,刘禅的无所作为也是另一种作为。刘备命丧白帝城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位,面临的情况是水深火热,内忧外患。外部魏国虎视眈眈,内部不仅人才所剩无几,还要面临孟获、高定、朱褒的叛乱,政权摇摇欲坠。
这样的背景之下,刘禅能做的只能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而非穷兵黩武,向外扩张。也许这种温吞的治国方式加上蜀国统治的岌岌可危,刘禅在百姓眼中就成了一个无能昏庸的皇帝。
对于刘禅的不战而降,王隐曾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