樯橹灰飞烟灭是强虏还是樯橹
“樯橹灰飞烟灭”,白屏黑字的,当然是“樯橹”了。这也是现在的普遍用法。不过,在历史上各种苏东坡词的选本、刊本中,“樯橹”二字,有的写为“强虏”,有的写作“狂虏”,甚至还有写成“樯虏”的。
苏东坡《念奴娇 · 赤壁怀古》笔雄墨健,词意奇逸,气度潇洒,“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人何士信在著作中笺注此词时,引经据典,辨析词意,认为“樯橹”比较妥贴。何士信的考辨得到后世的认同,明、清以来的苏词刊本选本,多以“樯橹”定稿。
(明末张瑞图书赤壁怀古,作“樯橹”)
樯,即船的桅杆。橹,即船上划水的那个东西。樯与橹都是行船的必备工具,赤壁之战时,周公瑾帐下大将黄盖火烧曹操船只,在熊熊烈火中,樯橹船只化成粒粒灰尘缕缕青烟,正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
作“樯橹”,不直接说烧死曹军,显得含蓄而蕴藉。李白《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也是这样,用“楼船扫地空”来表达曹军的境况,与东坡“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如果是“强虏”或“狂虏”,则贬斥曹操的意图很明显。而东坡此词,抚今追昔,意在感慨赤壁古战场上的前代英雄,抒发豪迈之情,并不是做褒此贬彼的历史批判。况且,苏东坡也不至于以“狂虏”“强虏”来看待曹操。其实,东坡是极佩服曹操的,参观他的《赤壁赋》就知道了
破荊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简直是曹吹,对曹操的赞叹,啧啧有声。既然称曹为“一世之雄”,恐怕就不会说他是“虏”了。
还有近世流传一个据说是东坡手书此词的拓本,是这样写的
这个“舟虜”,古时与“木虜”(橹)通用。如果此确是东坡亲笔,无疑是“樯橹”最有力的证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