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策问一般问什么怎么来答
看到一份嘉靖41年的会试考卷,第一场是四书五经;第三场是策论。有意思的是第二场,考应用文写作 要替永平18年(汉明帝驾崩年份)的汉明帝拟一道诏书,号召群臣表忠心 替乾元元年的唐肃宗拟一道诰,封郭子仪为中书令; 替永乐2年的大臣们写一份贺表给皇上,背景是周王朱橚向朝廷进献驺虞一只——据说不是雪豹就是熊猫。 除此之外,还列举了五种公务场景,要求写出五条公文判语。
①举用有过官吏 ②卑幼私擅用财 ③监临势要中盐 ④边境申索军需 ⑤织造违禁段匹 这已经不只是应用文写作,该算文综了,只读死书的人很难过关。
就拿唐肃宗那道题来说,考生除了得掌握诰文写法之外,还得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节点以及郭子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而且这里头还有一个坑,那会儿唐玄宗还没死,被强行太上皇了。所以诰文里的遣词用句,既得把安史之乱的责任落实到先皇头上,又得保持皇家体面不致露骨,核心思想就是 委婉地表达出我爹弄出的一堆烂摊子所以我得委派一个人帮着擦屁股——如何曲笔,如何粉饰,如何正面地表达一件负面的事情,其中精深微妙之处,揣摩透了,可以妙用无穷。 所以能考出来的,都是人精状元申时行,榜眼王锡爵,探花余有丁,后来万历十年他们仨都进了内阁,一科一甲同阁,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