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中国最后一首古体诗

中国最后一首古体诗

中国最后一首古体诗

中国古体诗歌里的律诗最后一首是毛主席的《长征诗》以后再无人能有律诗流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古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律诗里面有很多种,但是不管是格律还是律律,都有一定的写法,也就是格,就是规矩,这个在五四以前分的很细,科举时期,就更是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是不许参加考试的。

这个绝句很简单了,就是四句的古诗称为绝句,当然也有两句和三句的,五句六句七句的也就,但是不叫绝句,叫什么老师没教过。

绝句的名称,来源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里的“绝”,但是这首柳宗元的江雪诗,最早的版本不是这样的,而是千山鸟飞却,万径人踪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上。意思是大同小异,但是意境不同,江上诗和江雪诗不是一个境界和层次的,另外古诗中是绝对不可出现绝灭死亡一类的字眼的,不过有些人是不在乎的,我所说的是科举,如果在八股文章中出现这些字眼,肯定落榜。

律诗这个词,来源于白居易的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元稹曾经沧海,而李绅锄禾日当,都是千古名句,老元短李,也是名士风流。律诗的精髓,就在中间的四句,也可以说是中间的绝句,是必须用典故的。八股文为什么叫八股文,可能就和八句的律诗有关系吧。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这个译本大家都熟悉,因为是课本上的,其实主席的这首诗歌,初中和高中的教科书上都有,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有,为什么呢?因为初高中只给你讲解这首诗歌是一首律诗,但是到了大学,这首诗因为是格律诗,所以要进一步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