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陈友谅手下有哪些将·军

陈友谅手下有哪些将·军

陈友谅手下有哪些将·军

陈友谅手下大将当属赵普胜、张定边,两人中又首推赵胜普,朱元璋当年害怕他的勇武,设离间计,陈友谅杀了赵普胜,自毁长城,最终一败涂地

康泰,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陈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被吴宏所攻,他派遣使者投降,其实是伪降,目的是等待救援部队。吴宏的上级邓愈探知其情,派出敢死队几百人,夜驰二百里,在天亮时随着人流进入城池,占据了有利地形。邓克明慌忙之中单身脱逃。后见合围益密,于是不得不投降。同时,陈友谅的丞相胡廷瑞顺风使舵,向朱元璋献出了龙兴路所有辖区的印信。朱元璋改名为洪都府,以邓愈为江西行省镇守这里。邓愈安排邓克明的投降部将祝宗、康泰率军一起镇守。祝宗、康泰是迫于形势投降的,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久,他们率部反抗朱元璋的统治,偷袭洪都,杀死了那里的一个大官叶琛。朱元璋闻讯大怒,命徐达率军前往洪都,随后,徐达处死了他们。

 

 张必先,生卒年不详,湖北黄蓬镇(今属洪湖市)。他是陈友谅把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外号“泼张”。陈友谅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称帝后以张必先为丞相。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死去后,朱元璋进围武昌四个月,攻不下城。1364年春,朱元璋再次从建康出发,亲自临敌指挥。其间,汉军丞相张必先自岳州率军来赶援,朱元璋派遣常遇春率军突然中道攻袭,活捉了这位外号“泼张”的骁将。常遇春押着张必先来到城下,向上喊话“汝所恃者,惟‘泼张’一人,今已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张必先一脸土色,仰头向上,对张定边喊话“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武昌陈理投降后,张必先与陈友谅旧臣罗复仁抱头大哭。

饶鼎臣,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陈友谅部将,从湘潭退驻茶陵抵抗明兵,后为明大将常遇春、徐达所败,投降。后起兵反抗朱元璋,被杀。

丁普郎(?—1363年),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明朝开国将领。最初是红巾军徐寿辉的部将,后成为陈友谅的部将,守卫小孤山。陈友谅杀死赵普胜后,丁普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看出陈友谅这人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于是偷偷与傅友德一起投降朱元璋。被朱元璋任命为枢密院同知,立下很多战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跟从朱元璋援助南昌,又与陈友谅战于康郎山。他在战斗中身上负伤十多处,后被陈友谅军士偷袭,砍掉了他的脑袋,身躯仍屹立不倒作战斗姿态。朱元璋事后赠他名誉职位柱国上将军,封济阳郡公,在余干建了康山忠臣庙,供奉了他的排位。《大明英烈传》中称其为“双钁大将丁普朗”。子世袭千户,祀乡贤。

傅友德,(?-1394)其先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南)人,汉族,后徒居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他随李喜喜入四川,后归降明玉珍,玉珍不用,投奔徐寿辉,为其“四大金刚”之一。后为陈友谅手下大将,赵普胜被陈杀后,他和丁普郎一起率军投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江州,傅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使将兵攻取庐州。鄱阳湖之战,他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负伤,又指挥军士迎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从常遇春攻卢州(今安徽合肥),得胜后又从征武昌,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官拜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北方等地,因战绩彪炳,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朱元璋晚年嗜杀,定远侯王弼谓“上(朱元璋)春秋高,行旦夕尽我辈,宜自图”。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大宴文武,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的儿子有些不满,傅起身告罪,上责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级,不久,傅友德提二首至。朱元璋说“何忍也。”傅友德说“不过欲吾父子头耳”,最后在朱元璋面前自刎死了。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将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傅友德的大儿子傅雍(荣)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全家沿着水路逃了出来。其后裔定居上海徐汇区六灶镇东。

熊天瑞,(?-1367),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乐工出身。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参加天完红巾军。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陈友谅杀徐后,令其攻取临江、吉安、赣州。攻下后,陈友谅封他为参知政事,兼统吉安、南安、南雄、韶州诸路。久而势力更增,自称金紫光禄大夫、司徒、平章军国重事,却不听陈友谅指挥。至正二十四年,赣州受朱元璋部将常遇春军围攻,拒守五月,于二十五年正月出降,被授予指挥使。次年,跟随朱元璋军队攻打浙西,叛降于张士诚。二十七年士诚败亡,他被朱元璋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