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判断顺口溜
复句类型顺口溜(1)
“不是”“而是”是并列
“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
“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
“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复句类型顺口溜(2)
既又也还表并列,
不是而是别记错;
不是就是是不是,
或者要么表选择;
不仅不但表递进,
而且并且更还也;
虽然但是为转折,
尽管可是加可却;
因为所以既然就,
因而因此是因果;
只有和才只有就,
条件还有无论都;
如果和就即使也,
要是和就表假设.
一、复句定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复句的特点复句必须具备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关系结构;只有一套句子结构,不管有多长,中间有多长,中间有多少逗号,仍然是单句。
二、判断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
例句
1、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润滑剂来减少磨擦和磨损,机器就无法转运。(单句)
2、我们知道,他们也知道,只是双方没有通通气。(复句)
3、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复句)
4、我们要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单句)
三、复句的类型
(一)因果复句分句之间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复句,其中一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结果。
单用的因此、因而、所以、以致、致使、从而、可见、既然、由于
搭配用的因为……所以 由于……因而(所以) 既然……就(那么,那就) 之所以……是因为
例如
1、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既然我把那么深厚的感情灌注在我的歌里,他怎么会听不见呢?
(二)假设复句前一分句提出一种假设,后一分句说明这种假设的结果。
单用的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要不是、不然、否则、要不然
搭配用的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就 (那么、便、则) 即使(纵然、纵使、即便)……也 若是……那么 要是……则 假若……那么
例如
如果你愿意,我就陪你去白云山看看。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
(三)条件复句其中一个分句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作条件,另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条 件成立下产生的结果。
单用的只有、只要、除非、才、不管、一旦、任凭
搭配用的只有…….才 只要……就 一旦…….便除非……不 除非……否则 不管……都 不管……总 无论……也 任凭……也
例句
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一旦丧失了信心,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除非是到了春天,你才能看到这遍山的杜鹃花。
(四)并列复句若干个分句相提并论地分别说明几件事,几种情况,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
单用的 也 、又、还、同样、同时、以及、另外、一面、另一方面
搭配用的不是……而是 是……不是 既……又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有时……有时 也……也
例句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又习惯地抬头巡视着辽阔的星空。
1、并列复句的构成
1、)直接组合
A、云散了,雨住了。
B、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2、)借助关联词组合
A、他既勇敢,又机智。
B、风又急,雨又大。
(五)递进复句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成,后一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
单用关联词语而且、 并且、甚至、尤其、不但、不仅、不光、并、
更、以至、何况、况且、还
关联词语配对使用不但……而且……不仅……还…不光……也……不只……又……不但不……反而(反倒)……
例句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
他不但不生我的气,反而跟我亲热起来了。
(六)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要求从中选择一种。
单用的或、或者、还是、宁可、倒不如、宁肯、还不如
搭配用的;是……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也许……也许与其……不如 与其……宁可 宁愿……也不宁可……也
例句
每天夜晚,他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七)转折复句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上去。
单用的不过、只是、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虽说是、就是、反而、尽管、固然、只不过
搭配用的尽管……但是 虽然……但是 虽然……可是 尽管……然而 虽然……却
例句
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
工作虽然很紧张,但是心情是很愉快的。
他长得结结实实,只是比原来瘦多了。
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在不停地工作着。(可是)
四、二重复句的划分
(一)二重复句概念 整个句子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
(二)二重复句类型
1、单句十复句
2、复句十单句
3、复句十复句
(三)分析二重复句的步骤
1、统观全局, 找出全句共有几个分句。
2、找出全句的第一个层次, 判断分句间的关系。 (用“┃”表示)
3、分析第二层次的分句, 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表示)
4、分析第三层次的分局,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