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乏守恒
心理学学前前运算阶段中缺乏守恒怎么解释
守恒概念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而缺乏守恒是指在这一点上还没有正确认知能力。
就好像一杯水换了个不一样的容量,还是这杯水,但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看来可能就变了。
我们知道,一般成年人正常的知觉是有恒常性的,比如门开了和关了,看上去视觉效果不同,但总知道是同一扇门。
可是,孩子在前运算阶段的时候就没有这个能力,而需要随着年龄的成长和认知功能的健康发展慢慢建立,到了具体运算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有知觉的恒常性了。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分为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以皮亚杰的液量守恒实验为例。
有两个同样的杯子装入等量的水,水平面等高。
当将其中一杯水倒人矮而粗的杯子后,该杯的水平面明显下降。
这时,年幼的被试者会出现液量不守恒现象,而童年期儿童会掌握住液量守恒。
他们解释说“你没有增加水,也没有减少水,所以还是一样多。
”这是通过恒等性达到守恒。
他们还会说“水还是那么多,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因为你倒回原来的杯子后,它还是原来的那么高。
”这是通过可逆推理达到守恒。
或者讲“虽然水变低了,可是它变粗了,所以还是一样多。
”这是通过两维互补推理达到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