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亲子关系镜子效应

亲子关系镜子效应

亲子关系镜子效应

魏虹在亲子讲堂上与家长们互动。

什么是“镜子效应”

“每天你都照镜子吗?怎么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是在看什么?你觉得照镜子的事是你自己的事吗?为什么?照自己的同时还能照到别人吗?如果你觉得能照到别人,那该怎么照?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怎样照镜子呢?”讲座开始,魏虹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家长们的兴趣。她表示,经常照镜子,大家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悟。

随后,她解释了何谓“镜子效应”“在港剧《读心专家》中,‘镜子效应’被定义为‘互相喜欢或是亲近的两个人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魏虹解释说,“镜子效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主要用于人际交往。“当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会随着你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同样,在人际交往中,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相反,你对别人不好,别人也对你不好。在现实应用上,当你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或许他也不怎么喜欢你,但是只要你试着慢慢喜欢他,逐渐地,他也会开始喜欢和你相处。人都是相互的。”

她又引出斯密的“镜子效应”“每个人心里都有神性,都有情感和良知;但是,如果把人分隔开,当成一个个孤立的人来看,那就只有生物性,没有社会性。必须把他放到社会中去,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唤醒他该怎么做。这就是斯密著名的‘镜子效应’。”

如何利用“镜子效应”呢?魏虹建议,要想用好正面的“镜子效应”,大家不仅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她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上海世博会是世界级盛事,对于我们来说,世博会也是一面镜子,从镜子里看到的首先是自身的文明素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初,一些观众无序拥挤、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舆论的热评引起大家的共鸣,世博园区的观展秩序随后大为好转,在长时间的排队中自觉等待文明观展成为中国观众的新风尚。”

“将世界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揽镜自照、反躬自省,这种‘镜子效应’促使社会不断进步。但是,面对镜子时,也可以再理性一点、平和一点。面对镜子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魏虹说。

“镜子效应”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镜子里的影像是我们,照镜子的本体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最初范本,以此类推,孩子又是我们家庭的另一面镜子。”魏虹说,“家长要引导孩子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父母才是最智慧的。”

她提醒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有急躁心理。她以“家长照哈哈镜”为例,“当我们对着镜子笑的时候,哈哈镜里面的‘孩子’的表情会更夸张一些。当我们对着镜子发脾气的时候,镜子里面的‘孩子’的表情同样会夸张一些。”

随后,她通过视频与图片来解释家庭教育中的“镜子效应”“图一中父亲伸手打人,孩子也‘见样学样’;图二中母亲在给奶奶捶背,孩子看到也上前给自己的妈妈捶背,这也是‘镜子效应’的一种表现。”

“有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所有父母都爱自己子女,但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这是对孩子感情的‘敲诈’。”魏虹说,“其实看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限于成绩,而要看他们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情况,包括其人际交往能力、幸福能力等。”

此外,魏虹还提出问题家长陪伴孩子成长十分重要,但是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当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家长在一边玩手机;当孩子想跟家长分享一件喜悦的事情的时候,家长说‘我在忙’……这样的‘陪伴’显然是低质量的。长此以往,孩子还会有跟你交流的想法吗?孩子转变后,家长却无察觉,就这样慢慢地亲子关系疏远了。”

魏虹以自己和女儿相处的经验提出建议“孩子是能够照亮我们的镜子,我们也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人格魅力、处事能力、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父母的人格魅力可以让孩子认识人格的重要性;父母可以体现智慧、善良的处事能力,孩子可以效仿;父母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也可以学习;父母健康的个人喜好和个性,孩子可以被影响和带动。”

讲座进行到最后,魏虹总结道“处理好亲子关系很关键。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得到的。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会相信家长是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批评、表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也会是很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