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东吴封爵制度

东吴封爵制度

东吴封爵制度

关于孙吴的封爵制度,近年已有一些论著论及,都认为它是一种具有财政经济意义的制度。

如《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孙吴奉邑制考略》一文称之为“封爵食邑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六朝经济史》一书把“封国、食邑”视为孙吴维护和培植士族地主的具体措施。不过,经重新检索有关史料,我觉得以上论断尚值得商榷。下面略陈管见,以求指教。

     第一,孙吴封爵制的始行时间。

孙吴在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之前即建安年间已经开始授予封爵,有关史料不少。例如,《三国志》卷五○《妃嫔传》载,孙权的徐夫人之父徐琨,随孙策征战有功,“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后从讨黄祖,中流矢卒”。

卷五一《宗室传·孙贵传》载,孙贵是孙坚之侄,随孙策征伐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之后,被孙策任命为豫章太守,“后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贵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特别是到建安末年,孙吴授予封爵的对象明显增多。

如卷六○《贺齐传》载,建安二十一年,贺齐与陆逊讨平鄱阳民尤突的叛乱之后,“拜安东将军,封山阴侯”。同卷《全琮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不答。及擒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同书卷五八《陆逊传》载,陆逊参加了偷袭江陵的战役之后,“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卷五四《吕蒙传》载,吕蒙攻占江陵之后,孙权“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吕蒙受封爵的时间当与陆逊等人同时,在建安二十四年末。卷五五《陈武传》载,陈武战死于建安二十年,其子修19岁;“建安末,追录功臣后,封修都亭侯,为解烦督”。卷五六《朱然传》载,朱然“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擒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卷五一《宗室传·孙皎传》载,“擒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建安二十四年卒。权追录其功,封子胤为丹阳侯”。以上史料说明孙吴的封爵之名在建安时期未立国之前就出现了,而且受封者不少;并不是自黄武元年以后才出现的。

     第二,孙吴封爵制度施行的对象。

《三国志·吴书》存录的孙吴封爵史料还是相当丰富的。据初步检索,其本人受封而非袭爵者已达80人以上,加上袭爵的就更多了。排比这些资料,可以将孙吴受封爵者划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孙吴的皇亲国戚,另一类是臣属。

从身份来看,臣属始受封爵者绝大部分是冠有军衔的领兵武将,有些受封者的职事虽然主要是文职,但也兼有军衔,如卷六二《是仪胡综传》载“魏拜权为吴王,封综、仪、(徐)详皆为亭侯。……权下都建业,详、综并为侍中,进封乡侯,并左右领军。”

纯粹以文官职衔受封爵的似只有顾雍、董朝、韦曜、华核、阚泽等几人。卷五二《顾雍传》载“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封阳遂乡侯。”接着说他“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这一方面说顾雍受封爵不事张扬,另一方面也说明顾雍以文职受封爵出乎家人意料。

顾雍是深受孙权器重的吴姓士族首领,黄武四年他把母亲迎到建业时,孙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这种异乎寻常的礼遇和授予封爵一样,都是孙权对顾雍的殊遇。

董朝在孙亮时为中书郎,孙林废孙亮而立会稽王孙休为帝,董朝奉命去会稽迎接孙休入宫,所以孙休即位后下诏称“董朝亲迎,封为乡侯”①。这也属特例。卷六五《韦曜传》载,韦曜素以文史见长,“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职省,为侍中,常领左国史”。

同卷《华核传》称华核“始为上虞尉、典农都尉,以文学入为秘府郎,迁中书丞……孙皓即位,封徐陵亭”。卷五三《阚泽传》称,阚泽“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赤乌年间他官至太子太傅,兼中书令,“以儒学勤劳,封都乡侯。”

韦曜、华核和阚泽三人都是以著名文儒之士的身份受封爵的,当也有其特殊之处。其余《吴书》有立传的文官似均未见封侯,如卷五三有传的张绂官至长史,严畯官至尚书令,孽综官至选曹尚书、太子少傅,他们都身居高官要职而没有得到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