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派京剧特点
黄派声腔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老腔新唱、刚柔相济”。
初听黄的唱腔似乎感到甜润娇美无比,然而仔细一品却会觉得这仅仅是外表而已,内中则坚实挺拔,饱满刚劲,似有一股逼人的犀利锋芒直上青云,柔中有刚、柔中显刚。
“刚”能成为黄派唱腔的主体,正是因为黄桂秋自小师承陈德霖,继承了传统青衣唱腔古朴方正、刚劲有力的特点,故黄被人们赞为“德霖嫡传”。
但黄桂秋并不是单纯模仿,呆板继承老师的艺术,而是充分运用了自己甜润清脆的好嗓子,广取梅兰芳、程砚秋甚至隔行的老生余叔岩、言菊朋等各家之长,并从梆子、秦腔、京韵大鼓等姐妹剧(曲)种中汲取养料,大胆创新,老腔新唱,将其“刚”隐于娇媚甜美之下,使之古而不旧、朴而不拙,刚柔相济,听来既清新刚劲、清脆悦耳,又委婉甜润、亲切感人、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
“韵味醇厚、余音绕梁”是黄派声腔艺术的又一特点。
黄桂秋对字韵极有研究,尤其是去声字,特别注意。他还把湖广韵运用到旦角唱腔中,发声运腔也极为讲究,以字行腔有较大韧性和弹性,力求纯正圆润,字正腔圆。他将字、声、腔融为一体,歌来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唱至激越昂扬时,如石破天惊,山鸣谷动;歌到哀怨凄婉处,似溪水呜咽泣诉,催人潸然泪下。
黄派唱腔的另一特点是“节奏性强、顿挫有方”。
这被内行称之为“板槽瓷实”,黄桂秋演唱时吐字清晰,有口劲,字出似滚珠击盘。如他唱的摇板也给人以有板的感觉,《苏三起解》中的流水,也唱得别有风味,字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