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第一大儒
淡泊低调却“著书满家,从学数万”的汉末牛人第一大儒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人。他自幼家贫,但勤学不辍。八九岁时精通算术,十二三岁时,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同时,还擅长天文学。郑玄十六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的学问在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搁现在,这就一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丝毫没有自满、骄傲。当时关西马融名满天下(三纲五常这个词语即为此人首次放在一起提出),郑玄便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然而马融名气太大了,只教授了少了弟子,大多弟子都由师兄们代师授业。郑玄来了三年连马融的面都没见到,但郑玄并没有气馁。直到有一次他当场解出了马融也不能演算的天文题,才得到马融器重,从此马融倾囊相授。七年后,当郑玄学业有成归乡时,马融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郑玄一心钻研学问,多次拒绝朝廷征辟,连三公的职务也不放在心上。他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凡他注解的《易》《尚书》《毛诗》,无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版本,客观上统一了儒学,解决了古典文化学习众说不一、各说各表的问题。他的弟子曾高达上万名,著名的有崔琰、郗虑等人,其当世第一大儒名称当之无愧。
建安元年(196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路上曾遇到大批黄巾军。黄巾军就像蝗虫一样到处流窜,所过之地破坏极其严重。然而看到郑玄的车驾,黄巾军从大帅到小兵齐齐拜伏于道旁,并不犯高密一草一木(《后汉书》载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可见郑玄的声望有多高了。
建安五年(200年),郑玄已经七十四岁了。这一年,袁绍与曹操大战于官渡。袁绍为了争取民心,强令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行至河北大名就病故了。消息传出,天下士子无不痛惜。
郑玄的儿子郑益恩被北海国相孔融举为孝廉,后孔融被黄巾军围困,郑益恩慷慨赴难而死。他的孙子 郑小同,官至魏国侍中,是曹髦的老师。
然而在当时真正自郑玄处得益最大的,或许是刘备。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受过郑玄门人太多眷顾。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公孙瓒,和刘备同为卢植弟子,郑玄师侄;孔融,郑玄粉丝,任北海太守时把一个乡改名为郑公乡;陶谦,郑玄好友;孙乾,郑玄弟子,刘备死忠;刘琰,郑玄弟子,刘备死忠。也就是说,郑玄的友人、弟子,几乎是刘备早期的大部分文官班底,倘若没有这些人鼎力相助,刘备的官宦之路不知要艰辛多少倍,又不知如丧家之犬要流浪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