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济南华不注山典故

济南华不注山典故

济南华不注山典故

早在春秋时期,华不注山就因齐、晋两国的一场战争闻名遐迩了。《左传·鞌之战》记载“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曾盛赞此山说“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后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如唐代李白、宋代曾巩、元代赵孟等,都为“华不注”山留下诗篇或画作,历史文化名人的诗画使该山愈发四海闻名。

李白《古风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说“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曾巩也有《华不注山》诗,其中有“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句,“金舆”也是该山的历史别名。元代大书画家、诗人赵孟的《趵突泉》诗,更是家喻户晓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赵孟还有名画《鹊华秋色图》(鹊即鹊山,华即华不注山)传世,为人们留下了一幅数百年前的鹊、华山美景写真。

那么,这座被叫做“华不注”的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有关注,今人也仍有争议,共同之处是这座山是因为像某样东西而得名的,道理就像现在的“燕子山”“郎茂山(原名狼猫山)”等一样。古人的解释中,多认为“华不注”像水中的花蒂,而老济南人却通常认为“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

那么,上述说法中究竟哪种更可信呢?这些不同的说法又有何证据呢?我们不妨从传统语言学,即文字、音韵和训诂学的角度作一番去伪存真的分析。但问题是,从这个角度分析有一定的学术性,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直至中古音(南北朝至唐五代)的声调,平声是不分阴阳的,即那时平声调的字还没有发展到现代普通话中一声和二声的区别。所以,“华(華、蕐)”字和“花”同音同义。“华”的本义就是“花”,无论从字形、字音还是字义上均无须争议,此不赘述。问题的难点主要出在对“不注”二字的解释上。

早在西晋时期伏琛的《三齐略记》一书中,就引用了同时代谱学家挚虞《畿服经》中对“华不注”一词的解释,其中对“不”字的解释是“‘不’,又音‘跗’,如《诗》‘鄂不韡韡’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华跗之注于水。”前半句的意思容易理解,是说根据《诗经·小雅·常棣》中的文字判断,“不”就是“跗”,“跗”的意思是“蒂”。但“华跗之注于水”一句令人费解,详见后文具体分析。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丹铅续录》卷二之“花足曰萼”条下,进一步解释了花蒂为什么被叫做“跗”“或问花蒂何以曰‘跗’?曰‘蒂’者,花足也,故其字从‘足’。”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跗”的本义是脚,后来引申出底座的意思。有的人会问,凭什么说花蒂被称作“跗”呢?那是因为花蒂或花萼就相当于花的底座儿。根据杨慎这个解释,后来也有释“不”为“趺”的,“趺”同“跗”,都有底座儿的意思,所以也说得通。

从古文字形的角度讲,解释“不”为“跗”也没问题。考察“不”“帝(本义为蒂)”的字形可知,二字字形极为相近,唯一不同的是,“帝”比“不”多了一个类似“H”形的符号,其实这个指事符号,在古文字中常用来表示天然物或人造物某处较细或扎紧的地方,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见,如“帚”中的“冖”、“亂”“辭”中的“冂”等,都是由这个指事符号演变来的,这个符号在古文字中有时也被省略,可有可无。以上分析这说明,“不”“帝(蒂)”二字在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关系都很近。

尽管《山东通志》释“华不注”条也沿用了古书中的说法“如华柎之注于水者然。”但“华跗之注于水”这句话确实令人费解,原因是无论我们用“注”字的本义——“灌也”(《说文》,即注入、灌入),还是用“注”的其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这句话。花又不是液体,怎么能“注于水”呢?按照这种十分牵强的解释,“华不注”三字合起来,意思就不明不白了。赵明丽曾发表《左传考释两则——“恶之易也”及“三周华不注”解》一文,文中罗列了历代对于“华不注”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说“华不注”实际上是“花跗注”或“花柎注”。……山名“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王士禛“花萼跗明水”(《秋日游华不注》)、高宅旸“昔闻华不注,跗萼衔千重”(《望华不注》)等诗句也皆证明了“华不注”本为“花跗注”的这一典实。(《现代语文》2014年第二期)

这个结论仍然没有解决“华跗之注于水”的顺畅理解问题,因为“花萼跗明水”等句,仍然不能对“注”字的解释有任何帮助,“华跗之注于水”仍是一笔糊涂账。

或许是因为古人也感到“华跗之注于水”解释不通的缘故吧,清人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中搬出《左传·成公十六年》的一条注文,重新解释“华不注”,他说“华不注,‘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为名也。”“戎服”就是军服、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