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僖公典故
郑僖公,姬姓、郑氏、名恽,郑成公之子,郑国第十六位国君,在位时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66年。
公元前571年,郑成公去世,太子恽继位,史称郑僖公。
郑僖公继位之初,晋悼公为了将郑国从楚国阵营重新拉拢到晋国阵营,趁着郑国新老国君交替之际联合齐、宋、鲁、卫、吕、曹、邾、滕、薛九国向郑国施压,在郑国的领土虎牢之地附近筑建一座大城,并由各国共同出兵把守以切断楚国对郑国的救援。郑僖公得知后,害怕晋国会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急忙派人去向晋悼公求和。晋悼公准许了郑僖公的求和请求,郑国也再次加入晋国阵营。
郑僖公投靠晋国虽然让郑国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楚共王却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一直伺机出兵伐郑。
公元前566年,郑国与楚国的附属国蔡国因边境领土问题产生矛盾,最终兵戎相见,楚共王于是以此为借口,派兵攻打郑国。由于郑国虎牢附近有晋军防守,楚军改道由许国北上直逼郑国都城新郑。
郑僖公得知楚军大军越过虎牢即将到达新郑后,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执政大臣公子騑(郑穆公之子,郑僖公堂祖父)以晋国援军远水救不了近火为由,劝说郑僖公如今只有向楚国求和才能逃过灭国之祸。郑僖公却不愿做一个左右摇摆的墙头草,坚持要固守城池等待晋国援军。然而郑国群臣都认为此举只会让郑国加速灭亡,不愿意替郑僖公去向晋国求援,郑僖公无奈之下只能自己亲自前往晋国借兵。
让郑僖公没想到的是,以公子騑为首的大臣们因害怕楚军会攻破郑国,派人在途中将其刺杀,并将郑国投向晋国的过错全都推到他的头上。
郑僖公被杀后,公子騑与其他大臣们一起拥戴郑僖公年仅五岁的儿子公子嘉即位,史称郑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