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因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
一、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人性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当时诸侯征伐,社会动荡,族群残杀,道德沦丧;不同国家族群或个人之间为利益互相争夺厮杀,相互之间矛盾复杂尖锐.孔子居乱思变,牢牢把握“人”这个主体,以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着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构建起了儒家“仁”学思想体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官府之中,普通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开始实行“有教无类” 的教学方针.孔子宣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愿意教诲。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学手续,都可以成为他的门生,没有身份、年龄和地域等的限制人人平等。
三、因材施教应然之意——教育过程公平
所谓教育过程公平,就是通过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共性特点与个性差异,创设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具有不同潜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并使其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取得长足进步,达到孔子乐学乐教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弟子的特征。
四、因材施教的发展效果——人尽其才
孔子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说人的智慧水平有差别,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 但中人以下的人, 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经过这种“人尽其才”的因材施教之后,还要做到“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