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关于岁数的别称

关于岁数的别称

关于岁数的别称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孩提2~3岁的幼儿。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这里的“孩”即“啼笑”。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4.龆龀儿童。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5. 垂髫(tiáo)儿童。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6.总角儿童。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7.黄口儿童。

黄口本来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有时含贬义,用以讽刺别人年幼无知。如《三国演义》“先主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8.豆蔻年华十三四岁的少女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呈淡黄色,果实为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儿,果实和种子均可入药。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未嫁少女,言其少而美。“豆蔻”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娉娉(pīng)袅袅(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意思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以后常以“豆蔻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如侯置(宋)的《西江月·赠蔡仲常侍儿初娇》“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

9.及笄女子15岁

笄(jī)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zān)子。及筓,意思为女子到了把头发绾(wǎn)起来、带上簪子的时候了。古代女子到了15岁就要结发上簪,表示已经成人,也表示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如《封神演义》“今虽及笄,所求者固众,吾自视皆非佳婿。”

10.束发成童

束发的意思是将头发束起来。古代男孩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束成一髻,以此指代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李贺《春归昌谷》“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

11.志学

15岁。

志学的本义是立志于学问。《论语·为政》中有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经验。孔子从15岁开始立志于学习,故后把十五岁称为“志学”,也叫“志学之年”。曹植《曹子建集·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又如《魏晋六朝·北史》“余志学之岁,自乡里游京师,便见识知音,历受群公之眷。”

12.破瓜女子16岁

瓜字可分剖成二个八字,所以旧诗文常以女子16岁为破瓜之年。如晋·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陆游《无题》“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13.二七

14岁

诗文中有时用“二七”指十四岁。如南朝陈后主《东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miàn)鬟(huán)鬓低。”

14.二八

16岁

“二八”指十六岁。一般指妙龄女子。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敦煌变文》“儿家本住南阳县,二八容光如皎练。”

15.桃李年女子的青春时期

桃李年一般指女子的青春时期。意思是这时的女子正像盛开的桃花和李花一样艳丽动人。如唐代武元衡诗“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容颜桃李年。”

16.弱冠男子20岁

冠即帽子,古代男子20岁时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已经成人。弱冠之年又称为及冠。因为20岁的男子还没有到壮年,身体比较弱,所以又叫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年龄为弱冠。如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意思是弱冠之年,当是通晓文墨,博览群书。

17.而立男子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因此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人们一般理解为,一个人,特别是男子到了30岁,应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能够离开父母,独立立足于社会,并发展开拓自己的事业。如苏轼“令閤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过古稀年。”(令閤,对方的妻子)

18.不惑男子四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指人们在这个年龄学识、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对于人情世故、学业上的事情不再感到疑惑。

白居易《望江楼上作》“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19.知命男子50岁

“知命”,简单说就是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知命,也称“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人便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如《资治通鉴》“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

20.艾服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意思是五十岁可以作官从政,故古称五十岁参与朝政为“艾服”。郑侠《观孔义甫与谢致仕诗有感》诗“古人莅官政,五十曰艾服。”以后便将“艾服”作为五十岁的代称。王褒《太保吴武公尉迟纲碑铭》“年逾艾服,任隆台衮。”《全唐文》“游赤松于艾服之年,访黄绮於杖乡之岁。”

21.耳顺男子60岁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所谓“耳顺”,简单说就是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后遂以耳顺之年为60岁的代称。如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22.花甲60岁

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至癸亥,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如花甲之年;年逾花甲。唐代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23.杖乡60岁

杖乡,即拄杖行于乡里,是古代一种尊老的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后用作六十岁的代称。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24.古稀70岁

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自古以来,人能活到70岁的人太少了。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古代人们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人们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连温饱都难以得到保证,寿命便不会太长。

25.从心之年70岁。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谓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以后遂以“从心”为70岁的代称,即“从心之年”。

如《太平广记》“年逾从心,犹多著述。”

26.悬车之年70岁

古人年七十辞官居家,废车不用,故曰悬车。因此古人把七十岁称悬车之年。如《隋书·韦世康传》“(吾)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

白居易诗“应须待到悬车岁,然后东归伴老夫。”

27.耄耋寿高、老年

耄耋(mào dié)指高龄、高寿,《礼记·曲礼上》曰“八十九十曰耄。”耄耋指八九十岁,也泛指老年。从字形上可以约略知道,“耋”是老至,意思是人变老的时候到来了;“耄”是老毛,意思是八九岁时连身上的头发、眉毛、胡须、汗毛等等的体毛都枯干,变老了,人已是老态龙钟,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28.期颐百岁

期颐称一百岁之人。百年为人生岁数之极,也是人的最大期望,故百年以“期”名之。此时起居生活需要人养护,故曰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如《抱朴子》有言“不以其道,则富贵不足居;违仁舍义,虽期颐不足吝。”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桃李年。”

29.徐娘尚有风韵的中、老年妇女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徐娘指梁元帝萧绎妃徐氏。后称风韵犹存的中、老年妇女为徐娘。清赵翼《题许松堂亡姬小像》诗“徐娘自知老,专恃多情牵。”刘将孙《满江红·正好花时》“莲子擘开谁在薏,徐娘一笑来何暮。”

30.二毛老人

二毛的意思是人老头发斑白。故以此称老人。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许坚(唐)《题茅山观》“分明有个长生路,休向红尘叹二毛。”

当然,古诗文中表示年龄的别称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谈到这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年事活动的表示方法生动形象、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大瑰宝。所以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