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年永乐皇帝讲什么
公元1421年,「天意」惨败给了朱棣
为防止批评超纲,朱棣在诏书中很具体、很委婉地,用11个“欤?”,为群臣们的“直言不讳”划下了范围
意者,于敬天事神之礼有所怠欤?
或祖法有戾而政务有乖欤?
或小人在位贤人隐遁而善不分欤?
或刑狱冤滥及无辜而曲直不辨欤?
或谗慝交作谄谀并进而忠言不入欤?
或横征暴敛剥削而殃及田里欤?
或赏罚不当财妄费而国用无度欤?
或租税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欤?
或军旅未息征调无方而饷空乏欤?
或工作过度徵需繁数而民力凋弊欤?
或奸人附势群吏弄法抑有司茸罢软贪残恣纵而致是欤?
这11个“欤?”里,没有明帝国百姓最痛恨的那件事迁都北京、修筑紫禁城。那是朱棣为自己的雄才大略留下的“物证”,是不容置疑的宏图大业。他在诏书中划下批评的范围,目的正在于暗示群臣,所谓“求言”不过是一场应付“天意”的游戏,切不可将批评引到迁都与筑城上来。
绝大多数人看懂了皇帝的暗示,也遵守了皇帝的暗示。
但翰林院里一位叫做邹缉的“侍读”,不愿按部就班将游戏的流程走完。他写了一篇长达3300余字的意见书。如果不是这份意见书,今人或许将永远无法知晓朱棣修筑紫禁城时,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