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功意思是什么
渑池之功,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渑池之功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渑池之功,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则成语原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的,含褒义。
渑池之功成语出处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人由此提炼出“渑池之功”这则成语,也作“渑池之会”。
渑池之功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秦国比赵国强大。廉颇是赵国的大将,担任上卿一职,以英勇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做到不辱使命,被封为上大夫。
一次,秦昭襄王派使臣告诉赵惠文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渑池之功成语寓意
这则典故寓意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荣誉不可侵犯。所以,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的国家荣誉不顾自身安危,敢与同强敌做斗争。只有让强敌看到自己的强大与决心,才能彻底取得与强大的对手较量的胜利。
勇气和胆略,源于对国家的热爱。超人的才略和巨大的责任,来自对民族的忠诚。当民族多灾多难之时,总会有一批人,怀抱坚定的信念,不带任何私心和私欲,一心为了祖国,一心,为了民族的安危,一心为了国民的幸福。正是这种赤诚的爱国之心,使他们有了面对不利现实、承担艰难责任的勇气和决心。这种赤诚的情怀是他们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才能和动力。
渑池之功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渑池之功”用于形容为国立下巨大功勋,含褒义。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等。
运用示例
现代·徐文秀《人可以示弱不可以软弱》:蔺相如原是一介门客,后因渑池之会功勋卓著被封为上卿,且位列廉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