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刮目相待意思是什么

刮目相待意思是什么

刮目相待意思是什么

刮目相待(拼音:guā mù xiāng dà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刮目相待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刮目相待(拼音:guā mù xiāng dà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也作“刮目相看”。

刮目相待成语出处

(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成语典故

吕蒙,字子明,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曾经跟随孙权转战江南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参加赤壁大战,之后又定计攻取蜀国的荆州,擒得关羽。但就是这样一 位智勇双全的虎将,竟然曾经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吕蒙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一直都没什么机会读书,长大以后跟着孙权带兵打仗,更没有时间读书了。

吴主孙权虽然也喜欢带兵打仗,但却是一个文学水平很高的人。他是文武全才,在他的治理之下,吴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觉得像吕蒙这样的聪明人就应该多看一些书。有一次,孙权、吕蒙和蒋钦聊天时说: “你们如今不带兵打仗,而是掌管政事,所以只会指挥应战是不行的,应该勤学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吕蒙说:“军营里事务太多,恐怕不允许我再读书了。”孙权说: “我难道想让你学习经书当书生吗,不过是让你从书里增长见识罢了。你说你事务多,你跟我比比,谁事务更多,我小时候读过一些书,主管东吴大事以来,又读了些书,我觉得大有收获。像你们二位,为人聪明,悟性也好,学什么一学就会,怎么能不读书呢,应该立即就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其他史书。”

在孙权的谆谆教诲下,吕蒙开始学习,而且非常用功。有一次,都督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认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有个部下建议说: “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一听,也想看看吕蒙究竟有什么变化,就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 “都督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 “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我们应该早定战略,决不能仓促从事啊。”说着就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心中折服,就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如今你学识渊博,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成语寓意

吴将吕蒙本是一个大老粗,只会领兵打仗。但通过勤学苦读,在短时间内就令鲁肃刮目相看。当今世界更是瞬息万变,周围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人们要适应这种变化,与时俱进,随时调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方式和观点。

刮目相待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刮目相待”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运用示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他承受了朱家的店业,手头活动,体面又比前不同,自然刮目相待。”

宋·陈亮《与吴益恭安抚书》:“三四年来,伯恭规模宏阔,非复往时之比,钦夫元晦已愿在下风矣,未可以寻常论也。君举亦甚别,皆应刮目相待。”

现代文学家鲁迅《书信集·致钱玄同书》:“即此一层,已足令敝人刮目相看,而猗欤羞域,尚在其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