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四战之国意思是什么

四战之国意思是什么

四战之国意思是什么

四战之国指古代赵国,出自《东周列国志》第93回:“(赵)武灵王自念赵北边于燕,东边于胡,西边于林胡、楼烦;与赵为邻,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战之地,恐日就微弱。”

四战之国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四战之国指古代赵国,出自《东周列国志》第93回:“(赵)武灵王自念赵北边于燕,东边于胡,西边于林胡、楼烦;与赵为邻,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战之地,恐日就微弱。”

战国时期,上将军乐毅为燕昭王扩大疆土,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被封为昌国君。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受到诬陷,逃到赵国赵国去。齐国趁机收复失地,燕惠王问乐毅的儿子能否攻赵,乐闲认为赵国是四战之地不宜攻。

四战之国成语资料

【出处 】《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来源】《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赵)武灵王自念赵国北边于燕,东边于胡,西边于林胡、楼烦;与赵为邻,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战之地,恐日就微弱。”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赵,~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用法】作宾语;指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四战之国

【同韵词】微言大谊、雨蓑风笠、孤悬浮寄、乘间取利、家道壁立、悬崖绝壁、自暇自逸、崇论闳议、昼警夕惕、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四战之国成语出处

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地域包括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北部一带。

四战之国成语示例

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

《东周列国志》第93回:“(赵)武灵王自念赵国北边于燕,东边于胡,西边于林胡、楼烦;与赵为邻,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战之地,恐日就微弱。”

四战之国成语故事

战国时,群雄纷争,相互窥视,战争烽火连年不断,有一次,赵孝成王时逢生日,燕王喜派相国栗腹携白金赴赵国为赵王祝寿,赵王大喜,盛情款待栗腹,美酒一连饮了三天。

栗腹辞谢赵孝成王,回到了燕国。燕王喜详细询问赵国的情况,栗腹说:“据臣了解到的情况,赵国百姓中凡是壮年的,大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军队活埋了,而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成人,兵源严重匮乏,臣以为可以趁此天赐的机会进攻赵国,必能大胜之。”

燕王喜拿不定主意,便召见昌国君乐间(乐毅之子)商议此事,燕王问:“以我国的军事实力,能不能进攻赵国?”乐间思索了一会儿,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战之国’,它的百姓都善于作战,我们燕国决不可以与赵国开战!”

后来,燕国仍然坚持出兵攻打赵国,结果大败。

四战之国成语启示

“四战之国”亦作“四战之地”。比喻四面平坦,无险可守,极易受攻击的国家。其实,置于危险和艰难的境地,更能激发人的智慧,更能调动人在极限情形下的应对力。智慧,是历练出来的;能力,是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德国诗人歌德在他的不朽名著《浮士德》中说:“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其实,世上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没有谁能够左右你,成为第一还是甘于现状,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