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如鸡肋意思是什么
味如鸡肋(拼音:wèi rú jī lè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味如鸡肋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味如鸡肋(拼音:wèi rú jī lè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味如鸡肋”的原义是味儿与鸡的肋骨一样无味,比喻对某个事物的兴趣淡薄或所得的实惠很少,油水不多;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
味如鸡肋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魏)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味如鸡肋”。
味如鸡肋成语典故
公元215年秋天,雄心勃勃的曹操在扫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袁绍之后,挥师南下直取汉中 ,汉中太守张鲁战败逃往巴中汉中地区就被曹操全部占领了。十二月间,曹操决定返回邺城。当时,刘备的军队部署在巴中一带,随时都准备向北发展,曹操怕汉中有失,就封夏侯渊为征西将军,让他留下来守卫汉中。
曹操刚一走,刘备就率军进驻阳安关,命令黄忠、赵云攻取汉中。夏侯渊虽说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作战非常勇敢,但他性情急躁,缺乏智谋。经过几次对阵交锋,在阳安关东南的定军山一仗被蜀将黄忠一刀砍死。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曹操就亲率二十万大军日夜兼程赶来增援。这时候,黄忠和赵云按照诸葛亮的调度,领兵去夺取曹军的粮草,结果黄忠被曹军围困。赵云立即赶来援救,他奋勇杀人重围,救出了黄忠。曹军见赵云几乎只有只身单骑,便穷追而来。当赵云退到自己的营地时,曹军已铺天盖地地追来了,情况十分危急,有人就建议赵云闭门死守。赵云在这敌众己寡的紧要关头,仍然镇定自若,命令军士“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军见此情景,反而有些害怕了,以为营里一定有伏兵,转身就退走了。
于是蜀军乘机抢占了有利地形,凭险固守,使曹军无法前进。双方又相持了几个月,曹军将士伤亡的人数日益增多,人马的粮草也渐渐发生了困难。曹操看见这种情况,心里非常焦急。一天傍晚,厨子给他送上晚餐,其中有一碗菜是鸡肋汤。曹操看到汤里的鸡肋,正有所思。突然,值营将军夏侯惇来请示值夜的口令,曹操就随口讲了“鸡肋\"两字。
夏侯惇听了,并不以为这里面还会有什么讲究,就按原话传下去了。可行军主簿杨修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一听到“鸡肋”二字,略微一沉思,手掌往大腿上一拍,自言自语地说:“要回邺城了。”就马上叫自己的随行人员收拾行装,准备动身赶路。这件事,很快就有人报告了夏侯惇,夏侯惇闹不清是咋回事,就派人把杨修请到营中,不解地问道:“汉中还没有收复,你为什么就说要班师回邺城了呢?”
杨修语意深长地告诉他说:“夏侯惇啊,你还看不出来吗,这是魏王曹操的主意啊。今晚的口令他说了‘鸡肋’二字,是有所指的。鸡肋这东西丢掉有点可惜,想吃又吃不到什么肉。这好比如今的汉中,不打吧,丢了可惜,但攻又攻不下来。所以我知道魏王要准备回师了。”
果然,就在第二天清晨,曹操就向全军将士发布了回师的命令。
味如鸡肋成语寓意
曹操久攻不下汉中,烦闷说出“鸡肋\"两字,杨修聪明的说出要撤军,后被曹操得知,便以“乱军心”之罪推出斩之。放在如今的社会,毫无意义的事情,人们尽量不去做,否则也是白费力气。
味如鸡肋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味如鸡肋”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用来比喻对某个事物的兴趣淡薄或所得的实惠很少,油水不多。
运用示例
宋·杨万里《晓过皂口岭》:“半世功名一鸡肋,平生道路九羊肠。”
清·钱大昕《世昧》诗:“世味如鸡肋,浮生笑鼠肝。”
现代·叶光辉《赋清溪》:“须知世味如鸡肋,不羡名缰奔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