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屋下架屋意思是什么

屋下架屋意思是什么

屋下架屋意思是什么

屋下架屋(拼音:wū xià jià w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屋下架屋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屋下架屋(拼音:wū xià jià w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屋下架屋比喻重复他人的所作所为而无所创新。复句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屋下架屋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屋下架屋”。

屋下架屋成语故事

赋是一种文体,盛行于汉朝,出现了很多名家名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扬雄的《甘泉赋》等。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了一篇《两都赋》,文学家、科学家张衡仿照《两都赋》写了《二京赋》。两都、二京,都是指汉代的东都(京)洛阳和西都(京)长安。到了晋代,诗人左思用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国都,这些赋都是描写京都盛况的。《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每个人读了都赞不绝口。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到了东晋时候,太尉庾亮的同宗庾阐(字仲初)写了一篇关于晋都建康(今南京市)的《扬都赋》(由于建康是当时扬州府的首府)。写成以后就送给庾亮看。因为是自己的同族人写的,出于这个情分,庾亮就大为吹嘘,抬高这篇赋的声价,说这是继“二京”、“两都”之后写的第三个都城的赋,是继“三都”之后写的第四个都城的赋,可以与这些名篇媲美。

经庾亮这么一宣扬,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当时的太傅谢安知道以后说:“文章不能这样写,这种写法是屋下架屋呀!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结构和内容和《二京》、《三都》重复,就免不了内容贫乏,视野狭窄了。”

屋下架屋成语寓意

《扬都赋》是庾阐模仿班固、张衡、左思诸赋所作的,描写扬州治所建康(今南京)的山川风貌、都市繁华等景象。庾亮出于同族兄弟的情分而大加赞赏为其鼓吹以抬高身价,称赞它是可跟《二京赋》鼎足而立、与《三都赋》并列为四,于是人人争相传抄,也出现了洛阳纸贵的情况。但是,谢安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赋有如“屋下架屋”。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自然免不了内容贫乏,视野狭隘。成语也告诉人们,文学创作需要创新,“言而无文,其行不远”。一篇模仿别人质量不高的文章,光靠吹捧“轰动效应”,只能荣耀一时,但不能持久,时间长了终究要下跌。

屋下架屋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屋下架屋”比喻重复他人的所作所为而无所创新。复句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古人讥屋下架屋,信然。”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一九:“平生不为训解之学,尝日:‘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下安床,滋惑矣,所谓陈言生活者也。’”

清·周中享《郑堂札记》卷三:“且自诩为虽创论而实定论,直床上安床,屋下架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