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一旅意思是什么
一成一旅(拼音:yī chéng yīl ǚ)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一成一旅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一成一旅(拼音:yī chéng yīl ǚ)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一成一旅指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常用于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一成一旅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成一旅”。
一成一旅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发生了战争。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在大夫伍子胥的辅佐下,率兵击败了越军。越王勾践只剩下五千士卒,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上,危在旦夕。越国大夫文种和谋臣范蠡劝越王勾践向吴王求和。
范蠡与文种商议,他们知道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只要投其所好,夫差就会接受越国投降的。只是吴国大夫伍子胥具有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担心他会从中阻碍。他们了解到吴国的太宰伯嚭与伍子胥不和,且爱财如命,只要贿赂伯嚭,此事必成。于是,勾践派遣文种去吴军帅帐,向夫差跪拜请降。夫差应允越国投降,但大夫伍子胥坚决反对。他上前进谏说:“此事万万不可。常言道:‘树立德行最好不断培植,去掉毒害最好扫除干净。’国君不能小视勾践,他胸怀大志,绝不肯屈从吴国。如今他派人来讲和,分明是缓兵之计,以图东山再起。您千万不能答应他们投降啊!”
伍子胥说:“当年少康仅有十里见方的土地和五百口人,也就是一成一旅。却繁衍积聚,训练军队,力量逐渐壮大,最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而今越国比少康当年的封地还大。如果我们不一鼓作气消灭越国,将来等越国强大了再来报仇,悔之晚矣。”
夫差刚愎自用,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反而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伍子胥痛心地对大臣说:“勾践用十年时间繁衍积聚,再用十年时间训练军队。那时他再来报仇,吴国的宫殿恐怕要变成一片废墟了。”
果不其然,一切都被伍子胥言中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日夜勤兵,一心想报仇。等到时机成熟,勾践率领众兵伐吴,围困吴都三年。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便自杀而死。勾践终于一举灭吴雪耻。
一成一旅成语寓意
少康仅有一成一旅,却最终中兴夏朝,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而越王用“尝胆”的方法时时警示自己,逼迫自己艰苦奋斗,日夜勤兵励精图治,最终报仇雪耻。成语告诉人们,要想成就大事,即使力量微小,只要坚定信心、顽强努力,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成一旅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一成一旅”指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常用于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清·钱谦益《棋谱新局序》:“幼清善用败局,以一成一旅为能事。”
近代·章炳麟《致柳亚庐书》:“同川之甚,千钧系发,复得诸弟与松岑诸君,尽力持护,一成一旅,芽蘖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