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一动不如一静意思是什么

一动不如一静意思是什么

一动不如一静意思是什么

一动不如一静(拼音: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是一则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张端义《贵耳集》。

一动不如一静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一动不如一静(拼音: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是一则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张端义《贵耳集》。

“一动不如一静”原指活动不如静处,后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分句。也说“动不如静”。

一动不如一静成语出处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孝守幸天竺及灵隐,有僧辉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一动不如一静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宋孝宗有一天突发兴致,到临安城的郊外游玩。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了天竺寺。寺里的和尚听说皇帝驾临,连忙出门迎接。孝宗说山上美景无边,到处走走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天竺寺的住持安排了僧辉陪同孝宗。

孝宗在众人的陪同下,走了很多地方,情绪也越来越好。走到一个地方,他不觉地抬头一看,一座险峻的山峰映入眼帘。只见那座山峰笔直如削,西面绵延起伏,仿佛美人的衣裙随风舞动。峰上林木郁郁葱葱,真是美不胜收。

于是,孝宗问道:“这座山峰叫什么名字?”

僧辉恭敬地回答道:“启奏陛下,这座山峰的名字叫做飞来峰。”孝宗觉得这座山峰的名字很奇怪,就说:“飞来峰?这山倒也灵秀,怎么起了个怪名字?山如何能飞?这岂不荒唐!”

那和尚见闻广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其实,飞来峰这个名称大有来历。

“晋朝时,此地来了一位来自西方的云游僧人,名叫慧理。慧理见到这座山峰,大惊失色,对旁人说道:‘此峰本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上的一个小岭,我路过灵鹫山时曾经见过。它怎么飞到这里来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给这座山峰起了个‘飞来峰’的名字。”

僧辉的回答颇有根据,令孝宗不得不频频点头,暗自佩服僧辉所知甚多。但是,孝宗天子忽然产生了做一番游戏的想法,故意向那和尚出语诘难:“这座山峰既然会飞,能从中天竺国飞到此处,那么它现在为什么不飞走呢?”

面对这么尖刻的问题,僧辉不但没有被难倒,反而从容地回答说:“启奏陛下,山峰挪动一次必然费时费力,远不如呆在老地方舒适自在。山峰对这道理自然知晓,所以就不肯再轻易飞走了。”

孝宗皇帝见僧辉的回答很有道理,不由得哈哈大笑。

一动不如一静成语寓意

“一动不如一静”,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必多此一举。在事物发展中,既然无法把握,或无益于己,无须多此一举来自找麻烦。很多时候,以退为进,以静制动,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后发制胜,这才是真正明智地去看待暂时无法把握的事物,是一种冷静,理智地视察思维。要是能让一个自认为多事的存在的价值与生命同行,就是厚实的人生。而动和静,这是个人本能和态度的区别。有人天生爱自找麻烦,爱多此一举,爱无事找事,那就是天性,无法改变,于是也无法评价。但大众的普遍的价值认识上,一动不如一静,其实什么事宜动,什么事宜静,这又是一个原则的区别。

一动不如一静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一动不如一静”意为采取行动不如静观事态变化。后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不必多此一举。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分句。

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

巴金《随想录》一二五:“有些关心我的亲友替我着急,劝我到处写信,想法早日摘除帽子,我觉得一动不如一静,仍然安心等待。”

王火《战争和人》(二)卷七:“在此我还有个空头省政府参议干干,到重庆也许连这么个破饭碗也捧不到。啊呀!一动不如一静,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