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为瑱意思是什么
以规为瑱(yǐ guī wéi tiàn)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国语·楚语上》。
以规为瑱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以规为瑱(yǐ guī wéi tiàn)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国语·楚语上》。
以规为瑱的意思是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劝告。该成语的结构偏正式;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
以规为瑱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国语·楚语上》:“王病之,曰:‘子复语。不轂虽不能用,吾慭置之于耳。’对曰:‘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以规为瑱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公元前541年楚共王的次子、令尹子围图谋以迎亲为名一举占领郑国,阴谋被郑国识破,没有达到目的。回国之后,就在这年冬天,子围又玩弄权术谋杀了侄儿楚王芈麇,自己做了国君,改名熊度,这便是楚灵王。
子围本来就是善于玩弄权术、惯使阴谋的人,一朝做了国君,更是胆大妄为起来。他在国内屠杀对自己不满的人;在国外四处炫耀武力,欺压邻国。为了自己的享乐,他建造豪华的宫殿和楼台,耗尽了楚国的财富和民力,给楚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有位宗室大臣白公子张看见灵王这般模样,心里十分焦急,便不顾个人安危,向灵王进谏:要以德待人,节制淫乐,爱惜民力。楚灵王根本不听。有一次,子张又找机会向灵王进谏,灵王便不耐烦地回敬他说:“我这个人,经常同鬼神打交道,什么样的劝谏都听到了,没有必要再听其他人的话了!”子张据理进谏,进而指出一个有德行的君主,是不应该厌弃别人的规劝的。灵王一时不便发作,就说:“子复语,不谷虽不能用,吾愁置之于耳。”意思是:那你就只管讲吧,我虽然不准备采用,但还是愿意把它放在我的耳朵里。
子张心里很气愤,苦笑着说:“做臣子的总是希望大王能真心采纳,所以才肯进谏。要不然的话,巴浦出产的犀牛角和象牙多得用不完,尽可以拿来做瑱,塞耳朵,那又何必要拿规劝的话当做塞耳的瑱呢!”
从那以后,子张便离开了朝廷,再也不愿去见楚灵王了。从那以后,楚灵王的耳朵也由于子张的离去而清静了许多,他的所作所为也就更加无所忌惮。终于在公元前529年,当他带着少数王臣离京去外地征战玩乐时,逃亡在晋国的与灵王同父异母的三弟子比,突然回到楚国,在五弟弃疾的支持下,占领了国都郢,夺取了王位,灵王被迫自杀了。
以规为瑱成语寓意
以规为瑱以真实而残酷的历史告诫人们,为官切不可太自我。中国有句老话叫“听人劝,吃饱饭”,多听听他人的建议,博采众长,这样对于自己、对于国家都是有好处的。谦虚是人一种内在的品德,这种品德一旦行之于外,便能产生巨大的效应。为官之人为政需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对待百姓的意见,对待所遇到的问题,切不能自负、自大、自骄、自傲,历史事实告诫人们,自高自大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低、越来越小。
以规为瑱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以规为瑱的结构偏正式;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该成语主要用于贬义,指不听劝告。在现代汉语中多指那些做错事还不愿意听从他人善意劝说的人。
运用示例
宋代·宋祁、欧阳修等《旧唐书·李德裕传》:“魏睿侈汰,陵霄作宫。忠虽不忤,善亦不从。以规为瑱,是谓塞聪。”
宋代·宋祁《代中书谢表》:“以规为瑱,讫无助于四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