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意思是什么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是一则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二》。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是一则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二》。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或作分句;常置于“常言道”、“俗话说”、“结果是”等词语之后。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典故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禽:擒)之。”
后由此总结出成语“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典故故事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仗着自己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去侵略弱小的国家。可是弱国之间也并不太平,常有摩擦争端。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游说之士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希望能够免除两国之间的战争。
到了赵都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的,便冷笑着对他说:“燕国的军队早就严阵以待了吧?不知先生此来,有何赐教?”苏代回答道:“回禀大王,燕国军民上下,确实是弓箭在身,刀枪在手。但那是为了东抗强齐,西御暴秦,根本没有想过对付赵国。”赵王听了很生气,说:“燕王就这样轻视我们赵国,以为我不敢应战吗?”苏代忙解释说:“大王不要误会,燕王绝无此意,是因为燕王知道赵王不会真的攻打燕国。赵国文有蔺相如为相,武有廉颇为将,区区燕国怎么会是赵国的对手呢?但是,燕国虽然贫弱,也不是待宰的羔羊。赵国要攻打我们,也得费一番力气。”
赵王接着问道:“既然如此,那你今天来的目的是什么呢?”苏代说:“尊敬的大王,我是给您讲故事来的。”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非常奇怪。此时,苏代开始讲起了他的故事。
苏代说他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谁知道这个时候飞来一只水鸟, 伸出长嘴就去啄蚌的肉。蚌也不示弱,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紧紧夹住了。蚌和水鸟相持不下,就听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太阳就会把你晒死,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就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看你还能不能活!到时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让步。正在它俩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个打鱼的人走了过来。那渔人一看它们的样子,赶紧走上前来,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捉走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如果贵国真的发兵攻打燕国,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就会让强大的秦国成为得利的渔人。燕王知道赵国上有明主,下有贤臣,肯定不会做这样不明智的事。所以燕王并不担心赵国会进攻燕国。”赵惠文王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典故寓意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这个故事在警示人们:同事、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不要被别有用心的“渔人”钻了空子。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时,适当地退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如果为了蝇头小利,针头线脑,而去撕破脸皮,弄得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那不值得;如果是事关生死存亡,事关高德大义,那就应当拼死力争。争之前的思考是个问题!关键是,不要为了面子,自己来一场“武打戏”,好让别人静静欣赏,然后再顺手牵羊,那就是“为他人作嫁衣”啦!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典故运用
成文用法
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或作分句;常置于“常言道”、“俗话说”、“结果是”等词语之后。
运用示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古今小说)》卷十:“这真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明·凌檬初《二刻拍案惊奇》十六回:“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五十二回:“王世充残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里觊觎非望,以收渔人之利。”
清·伤时子《苍鹰击》二十出:“李和张同室戈操,却让渔翁得利骄,把明室江山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