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凶终隙末意思是什么

凶终隙末意思是什么

凶终隙末意思是什么

凶终隙末(拼音:xiōng zhōng xì mò)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王丹传》。

凶终隙末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凶终隙末(拼音:xiōng zhōng xì mò)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王丹传》。

该成语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凶终隙末成语出处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缴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后汉书·王丹传》)

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把王丹说的话概括为一句成语:“凶终隙末”。意思是说原为好友,后成敌人。

凶终隙末成语故事

王丹,字仲回,京兆郡下邽县(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西汉末年,汉哀帝、平帝的时候,他曾做过州郡的官员。王莽称帝,屡次征召聘请他,他都不肯出来做官。他家境富裕,家产有千斤黄金,本人志向清高,情愿隐居田园。他为人乐善好施,周济他人急难。每年农忙的时候,他往往用小车载着酒菜到田间去,把勤快的人请到田头大树下来,拿出酒菜慰劳他们、勉励他们。那些懒散的人,都把得不到王丹的邀请看作耻辱,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加倍勤快起来。对于那些轻浮狡黠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又爱闹事的人,王丹就把他们的父兄找来,说明道理,叫家长严加管教、给予责罚。有人死了,王丹就给他家送一笔钱去,亲自帮助他料理后事。那些遭遇到丧事的人家,往往等待王丹给他办理,乡村邻里习以为常。就这样,王丹努力实行了十多年,影响广泛而深远,当地的风俗变得淳朴起来。

王丹品性正直廉洁,憎恶豪强。当时有个河南太守陈遵,是王丹的同乡,关西一带著名的大侠。一位朋友死了父亲,陈遵给他料理丧事,还送了一大笔钱。王丹却拿了一匹绸子,放在丧家主人面前,说:“我这匹绸子,是从我家机杼中织出来的。”陈遵在旁边听了,脸上流露出惭愧的神色。他恃着自己是个远近知名的人,想和王丹交朋友,王丹坚决拒绝了他。

汉光武帝刘秀派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部队缺乏军粮。王丹带动族人献上小麦二千斛。邓禹上奏朝廷,任命王丹为左冯翊长官。王丹称病不到职办事,朝廷才免了他的官。后来刘秀又征召他做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侯霸想和他交朋友,当王丹被征召来京城的时候,侯霸派儿子侯昱等在路上。见王丹到来,侯昱上前迎接,跪拜于车下,王丹也下车答拜。侯昱说:“家父想和您交朋友,为什么拜我呢?”王丹说:“君房说过这样的话,可是我没有答应他。”

王丹的儿子有个同门同学死了父亲,家在中山,他报告王丹想赶去慰问吊唁,结伴打算动身。王丹生气起来,把他打了一顿,叫他寄两匹绸子去吊唁。有人问王丹为什么这样做。王丹说:“交朋友的道理准则很难掌握,不容易说清楚。世人都称颂春秋时管仲、鲍叔牙的友谊。近代人‘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张耳、陈余是秦末汉初时的人,起初两人结为刎颈之交,后来结了怨。张耳统率汉军与赵军作战,杀陈余于诋水之上。萧育字次君,朱博字子元,西汉时人,两人结为好友,友情闻名于当代,后来发生矛盾,终于绝交。凶其终,是说以互相残杀告终。隙其末,是说以嫌隙、仇恨结局)’。所以,能够保全友谊善始善终的就很罕见了。”当时的人都很佩服王丹的见解。

凶终隙末成语寓意

王丹深知交友之难,因此不轻易交朋友。并教育其子关于交友之难的道理。因为世上像管鲍之交、王贡之交者太少了。交友不慎,如果造成凶终隙末的结局,就更惨了。其目的还是教人要交真正的朋友,自己也做人家之好友。

结盟互助基本上是好事,弱国依附强国,干部追随领导,彼此配合做一番事业。但世间结盟关系往往不稳固,日久生变、凶终隙末者甚多,反而带来无穷的困扰,因此结盟时须追本溯源,仔细推敲以定行止。

凶终隙末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凶终隙末”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是联合式;含贬义。

运用示例

明·孙仁孺《五供养》:“隙末如常。凶终非骤。”

明·朱可贞《淡交行》:“宁论隙末且凶终,人心安可兽心同。”

清·梁章钜《浪迹续谈·致刘玉坡督部韵珂书》:“某获交海内贤豪,不下百十辈,周旋且数十年,从无匿怨而友其人及凶终隙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