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西班牙本洋是什么意思

西班牙本洋是什么意思

西班牙本洋是什么意思

西班牙本洋,被称之为“双柱”银币而独霸经济市场。从17世纪起,西班牙的本洋由于西班牙本洋的含银量高、数量大,铸造精、重量适中等优势,一举夺得市场交易的主币位置,获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睐。

西班牙本洋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

西班牙本洋,被称之为“双柱”银币而独霸经济市场。从17世纪起,西班牙的本洋由于西班牙本洋的含银量高、数量大,铸造精、重量适中等优势,一举夺得市场交易的主币位置,获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睐。

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期间,连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大部分使用西班牙双柱银元;直至1823年前后,墨西哥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不再大量铸造供应双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铸的鹰洋,“本洋”的断源和鹰洋的源源不断,成为鹰洋取代双柱的根本原因,本洋自十九世纪初开始衰落,并逐渐退出市场。

西班牙本洋西班牙本洋介绍

西班牙本洋,被称之为“双柱”银币而独霸经济市场。从17世纪起,西班牙的本洋由于西班牙本洋的含银量高、数量大,铸造精、重量适中等优势,一举夺得市场交易的主币位置,获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睐。

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期间,连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大部分使用西班牙双柱银元;直至1823年前后,墨西哥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不再大量铸造供应双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铸的鹰洋,“本洋”的断源和鹰洋的源源不断,成为鹰洋取代双柱的根本原因,本洋自十九世纪初开始衰落,并逐渐退出市场。西班牙8R(REAL,里亚尔,币值)银元,我国俗称“双柱”。它有两种:一种,币面铸两个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称“双球双柱”;另一种,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间为盾形国徽,徽上皇冠。国徽的两侧各列一柱,柱上卷轴挠裹。俗称“人像双柱”。双柱银元,名义上为西班牙银元,实际都不是西班牙本土所铸。西班牙国内使用的另有本土银币。

人像双柱银元。正面,国王胸像,边缘书写西班牙文卡洛斯三世和铸造年份等字样。背面中间为盾徽,盾中央椭圆内三朵百合花,另分4栏,斜角对称相同图案:一为张口直立雄狮(代表亚拉冈王国),一为古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国)道:下方近似三角形中一个带叶石榴(国花),盾上皇冠。盾的两侧则各列一海格力斯柱,也称大力神柱。柱上卷轴挠裹,卷上书“海外有大陆”。边缘书有西班牙文、“8R”和“M上0”(铸地墨西哥)等字样。直径39毫米,重量27.07克,含银90%。

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更大的利益,就在盛产白银所属殖民地,大量铸造双柱银元。据统计,铸过这种货币的有:墨西哥、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和秘鲁等。人像双柱有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费迪南七世三种。不同的地区所铸的双柱,除正面人像不同外,背面图案基本一致,面值完全相同。不同铸地的区别,则在背面边缘字母中各作记号。由于墨西哥产白银最多,因此他铸的双柱银元也最多,流入中国的双柱银元中也是墨西哥铸的最多。墨西哥独立后,停铸双柱银元,墨西哥自铸鹰洋,其面值、直径、重量和成色完全一脉相承。1823年起墨西哥自铸的鹰洋,不但制作的成色均称上乘,而且铸造数量很大,不久就代替了双柱。

西班牙本洋西班牙本洋在中国

西班牙本洋最早流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已很难考证,最初很有可能是由葡萄牙人从欧洲来带的,1517年葡萄牙商船便来到广东从事贸易,到1557年葡萄牙正式入澳门以前其在沿海的贸易已经相当频繁。在这期间西班牙所属墨西哥的造币厂已于1535年建成,大量的早期本洋流向欧洲,当然也就很有可能随着葡萄牙与中国的贸易流入中国。

可以确证的最早流入中国的西班牙银元应该是COB本洋,COB实际上一种打制币,确切的说应该属于银块,形制不规则,但重量和成色适当,欧美一般称作cobmoney,简称cob(卡伯)。其从菲利普二世时期(1556-1598)便开始铸造,这类COB一般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是正面西班牙盾徽背面十字的,另一种正面双柱背面十字的。

墨西哥所造的COB一直持续到1732年,同年墨西哥造币厂开始用机器铸造新式的双柱银币,这种银币在双柱之间增加了两个地球,象征东西半球,故而常被称作地球双柱(或双球双柱),而当时的中国则因其边齿的麦穗纹特征称其为花边,这种本洋在乾隆年间已有流通。

因为COB是打制银币,虽说成色重量有一定之归,但实际铸造过程中,偷色减重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这一点与中国的银两比较类似,故而COB到中国近200年的时间一直按银块称重的方式流通的,并没有起到计数银币的作用。地球双柱则不同,其是用机器铸造,成色形制标准,图案精美,携带方便,完全可以按枚计值,毫不夸张的说,银元能在乾隆年间取代银两成为沿海地区记账标准,地球双柱在华的大量流通有着开启鸿蒙的功劳。

地球双柱绝大部分是墨西哥造币厂所铸,至于波多西,利马,危地马拉等地铸造的地球双柱,虽然数量和墨西哥没法比,但由于当时本洋在中国正在向江浙一带扩散,需求正大,故而也均有流入。

从1772年开始,本洋改变了原来的形式,开始一面铸国王头像,另一面仍用双柱,这类人像银币一般被称为人像双柱,在当时的中国则被称为佛头,佛番等等。

人像双柱在中国常见的有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费迪南七世三种。这三种银元,在乾隆后期成过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性银元,尤其是卡洛斯四世银元更为重要,它相对其他银元均有一定程度的升水,道光咸丰年间人们只把本洋当作正统银元,其他的都看作是荒洋。本洋的兴盛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随着西属美洲的独立,本洋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便陆续停止了铸造,由于来源枯竭,加上鸦片贸易当中的本洋外流,使得本洋在华难以为继,渐渐被鹰洋所取代。在本洋被鹰洋取代以后,后续还有一定的流入,1996年4月浙江普陀山出土了一些西班牙银币,除了三种常见的人像双柱以外,还有伊莎贝拉二世(1833-186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等双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