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訾,读音是jī zǐ。意思是讥评非议。
讥评非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沖 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相譏訾, 思 意不愜。”
《宋史·杨昭俭传》:“ 昭儉 美風儀,善談名理,事 晉 有直聲。然利口喜譏訾,執政大臣懼其構謗,多曲徇其意。”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而其才藝之美,又足以爲譏訾之地,才惡足恃哉!”
水利万物而不争,
而万物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