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化学地层学介绍
化学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化学元素、稳定同位素在地层中的赋存、迁移、富集及岩层体边界变异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而探讨化学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在时间演化及空间分布中的规律,据此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手段。化学地层学是化学、同位素地质学与地层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成果可以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弥补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不足,是当今地层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学地层学内容与方法
化学地层学由元素地层学和稳定同位素地层学两部分组成。它们研究地层中化学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有机化合物和稳定同位素(碳、氧、锶等)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划分对比地层,并在确定地层时代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化学地层学元素地层学研究方法
(1)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定:国内采用先进的等离子光谱(ICP)和等离子质谱(ICPMS)等定量分析方法,可测定以下元素或氧化物:Cd、Zn、W、As、Sb、Au、Ag、Hg、S、Sn、Bi、Mo、Pb、B、F、Be、Cu、Co、Cr、V、Ni、Sr、Ba、Ti、Mn、TFe、K2O、Na2O、CaO、MgO、P2O5、SiO2、Al2O3。
(2)稀土元素测定:主要采用中子活化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火花源质谱法、等离子光谱和等离子质谱法。在稀土元素地层学研究中,主要根据各地层单元中稀土总量w(ΣREE)、轻稀土总量w(ΣLREE)、重稀土总量w(ΣHREE)、轻重稀土含量的比值w(ΣLREE)/w(ΣHREE)、δEu,δCe以及w(La)/w(Yb),w(La)/w(Sm),和w(Sm)/w(Nd)值。所采集的样品为黏土、页岩、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等。细粒沉积物可代表上部陆壳的稀土元素成分,其丰度及模式可进行各地区域或全球对比。
(3)对黏土层(界线黏土)中Ir、Os、Ni等元素异常点的研究,可提供地外事件的证据并作为地层划分的重要标志
化学地层学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较多的为:氧、碳、锶和硫同位素地层学。其中,氧和碳稳定同位素研究最多,一般联合使用,研究对象通常是含氧和碳的无机和有机组分,如碳酸盐岩和生物残骸等。
(1)氧同位素地层学:主要研究沉积物中含氧的无机和有机组分,恢复氧同位素组成在全球气候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化学元素氧(O)的同位素有3种:O、O和O,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9.762%、0.038%和0.200%。氧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O与O之比:O/O(δO)。氧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多应用于海底钻探岩心样品、海相碳酸盐岩,以及第四纪冰心与黄土等材料。岩心中微小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组成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δO值所反映的气候变化周期来划分和对比沉积物年代,并可用来提取海水温度、盐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
(2)碳同位素地层学:主要研究海相地层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尤其是研究其在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处的变化及其地质意义。近年来,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在陆相沉积和有机碳中也得到尝试。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碳(C)有2种稳定同位素:C和C,它们的丰度分别为98.89%和1.11%。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C/C比值(δC)。通过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曲线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探讨生物的兴盛与灭绝。无论对化石还是碳酸盐岩本身,δC值的正负漂移随时间演化都会有一定的年代效应,据此成为地层划分与对比和地质事件研究的科学依据。
(3)锶同位素地层学:主要研究海水中锶同位素组成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此项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由于高精度固体质谱计的出现,Burke等才精确地测定了海洋中Sr/Sr比值随时间的变化,并获得一条曲线,称“Burke曲线”,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锶在海水中具有很高的浓度。它在海水中存在的时间为1×10年,而锶同位素在海水中混合作用只需1×10年,因此大洋是锶同位素组成均匀化十分理想的场所。由于放射性母体Rb半衰期长,且海洋中w(Rb)/w(Sr)的值很低,使得存留时间内所产生的Sr可忽略不计,因此在海水中锶同位素组成在一定时间在任何地点均是相同的。海相碳酸盐由于w(Rb)/w(Sr)值趋于零,因此保存了同时代海水平均的Sr/Sr的值,这一海洋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性是开展锶同位素地层研究的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海相碳酸盐岩、生物贝壳和海相沉积物等。
化学地层学应用前景
化学地层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取得的进展证明,它在地层学研究中能够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诸如,在解决不同地区间地层对比时,化学地层学在哑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化学地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已成为事件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正式手段之一。根据δC和δO异常值以及曲线变化趋势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已是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对象主要为海相地层,而对陆相地层的尝试也在逐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