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颐猪油糕介绍
观我颐猪油糕是福州市传统名点,由福州观我颐糕饼店生产。店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由陈景鸥经营的庄景京果店,传其子侄,在福州东西南北门共设6家糕饼京果店,其中在城内、台江各设观我颐糕饼店1家。
【说明】:此教学设计任务由南京晓庄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老师yqiong参与教师-维基星光计划进行wiki教学而发布。此词条为范例词条,由林青霞选定主题并负责、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所有同学协作共同完成!
猪油糕是观我颐店制作的重糖重油糯米制品,各家糕饼店均有销售。民国时期,福州城、台两家观我颐糕饼店特聘糕点老师傅徐国藩制作,别出心裁地改用红糖代替白砂糖作原料。由于红砂糖价格比白砂糖便宜,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猪油用量,因此观我颐红糖制作的猪油糕油足味香,色泽金黄,糯性强而不沾,入口易溶,不但干食可口,用开水冲调食之,更为清甜油润。一时轰动榕城,成为群众喜爱的名点。观我颐猪油糕每0.5公斤15块,块块呈正方形,每50公斤成品用红砂糖20公斤、糯米粉20公斤、新鲜熟猪油10.5公斤;米粉先要用绿豆芽炒拌,反湿后用文火炒;红砂糖须熬炼去杂质,并加入少许熟猪油,然后将糕粉、糖、猪油按比例混合碾碎装盒,用铜镜过光,放入糕厨凝固制成。1956年,观我颐糕饼店并入福州市美且有糕点厂,猪油糕成为美且有厂传统产品。
三坊七巷明清观我颐糕饼商故居,安民巷34号为福州老字号观我颐糕饼商的故居。它是一处明清并存的建筑,占地面积958平方米。
猪油糕和礼饼是闽式常见的风味糕点,很多糕饼店都有卖,唯观我颐制作的最为出名,榕城妇孺皆知。
观我颐老板名陈景鸥,清末在福州水部满洲桥开一家“庆泰”京果杂货店,兼设“味炉轩”厨馆,出租盘碗桌椅,承接酒席,上门服务,积累一些资金后,就搬到城内南街黄巷口开糕饼京果店,改招牌号“美珍有”。陈景鸥勤俭经营,生意有了很大发展,传至子侄,陈家几个兄弟生意越做越大。长子陈培基和次子陈伯奇分别在东街口和台江大桥头,开设了糕饼店,取招牌“观我颐”。长女兰姐亦在水部街道巷口开店,保留“美珍有”的招牌。五子陈建华的“天华斋”糕饼店开在南街,陈景鸥的两个侄子陈承潮和陈春官分别在南门兜和南后街口管理着“绍怡芳”和“爱斯罗”糕饼店。在糕饼行业中被称为“五子登科”。
“观我颐”创号是陈培基,虽然店开在东街口,福州商业的黄金地段,占了“地利”,开始经营糕饼生意也不错,但是,比名气,比生意都比不过“谢万丰”、“美且有”、“宝来轩”等,原因是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后来陈培基明白了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的道理,于是抓住“猪油糕”这一老幼咸宜的食品,作出了“观我颐”的品牌。他听取了老师傅徐国藩的建议,用料上作了改进。刚好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台湾生产的红砂糖大量涌入福州,红砂糖比白砂糖甜,价格又便宜,改用台湾产的红砂糖,同时增加了30%的猪油用量,使猪油糕的口感彻底改变,吃起来酥香润滑,粘凝不散,色泽淡雅,入口即化,直透肠胃。改进后的猪油糕誉遍全城,加上抗战胜利后各地机关纷纷迁回福州,销量激增。于是观我颐的猪油糕与谢万丰的礼饼、美且有的雪片糕、水陆轩的咸真酥、宝来轩的猪油炒米并驾齐驱,共同成为福州糕点的名牌。